有人祝我的小孩被暴力,讓我重新編輯,沒問題。可見這電影果然起到了不錯的作用。
本文討論的是:是否較為嚴肅的現實題材適合以情緒化的渲染方式做商業化類型嘗試。

“我們生活在陰溝,但依然能仰望星空”。
《少年的你》,是青春片,或許這樣的青春,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曾經歷,但不可否認你我都浸染在這個殘酷的現實之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就像電影中所言,我們處在陰影中,但抬頭望去,都會看見陽光。不要忘了,陽光和陰影,是共存的。
看完這個電影我想到了一連串的青春,但慢慢定格的,卻是陳念那種被無數次特寫滑過的面孔。或許我們身邊沒有劉北山,但一定有陳念。
“小黃鴨”周冬雨,她真的長了一張有故事的臉,每次都能將過去抹平,再在上面,書寫新的故事。

本文首發于[風影電影頭條號]
相關閱讀:[深焦圓桌《少年的你》]
1
沒有人不會注意到《少年的你》中如此多的特寫:主角的面容從龐雜的外部世界抽離而出,我們似乎得以用最親近甚至理所當然的高效方式觸碰人物的情緒擾動。
然而,這一目光之間的諧和假定是穩固的嗎?銀幕中的面容,是否就如此馴服地迎向觀眾?在面容與攝影機之間,是否有著更復雜的角力關系?或許那桀驁的面容并未順從攝影機的凝視;又或許攝影機也沒能如我們想象般準確地捕獲面容中潛藏的宇宙。

“少年的你”看似尖銳,實則很“郭敬明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