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影前,我一點關于電影的背景知識都不知道。因為班里有兩個女生看完后都告訴我她們哭成了淚人,其中一個在電影散場后還扶在過道把手上喘息求平靜,我大大的拉高了自己的期待值:這兩姑娘品味不錯,自己的觀影淚點也不高,便去一探究竟。
電影以章回體的結構被分成了三部分。直到第二部分兩個男生親上了我才恍(目)然(瞪)大(口)悟(呆)這居然是一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顫抖地喘息,緊繃的神經蔓延進細沙之中,導演非常晦澀的展現了男主角的第一次。現在回想起來,若是在這個橋段給一個遠景,將海浪和月亮同時納入銀幕內,相信會非常寫意。敏感的寫意,潮濕的溫柔。
可惜它沒有。全片的攝影并沒有讓我非常享受。開場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個中長鏡頭,轉的我頭暈目眩不知所云。剪輯節奏稍有混亂。但電影在色彩的處理上確實恰到好處地展現了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特色:棕櫚葉下明黃的燈光,夜晚幽藍發紫的海灘,還有室內的粉色霓虹。
電影結束后,我非常失望。全程撲克臉看完的我發信息問她們哪里被感動的哭了。一個回復我說“Everywhere”

這樣的小說式章節結構我第一次是在賈樟柯的《三峽》看到過,印象還蠻深的,沒想《月光男孩》也相似的取了三個小標題——小不點、喀戎、小黑,分別對應人生的三個不同階段。
影片的故事結構簡單但是足夠清晰,從小不點到喀戎的轉變源自于他的原生家庭以及他的現狀——這是不可避免的,特殊意味著歧視、孤立、甚至是惡意,但是從喀戎到小黑的轉變是胡安的鼓勵以及所謂的朋友的背叛所致。
“在某個時候,你需要決定打算做什么樣的人,這個決定不能讓別人幫你做”,胡安的這句話成為了喀戎做出選擇的內因

誤打誤撞又看了一段斷背情,作為與世界上大多數人有著相似七情六欲的人,我表示對斷背情還是有點難以接受。相對于王家衛的《春光乍泄》,moonlight應該是非常小清新了,多處都是用眼神傳遞情緒,男主內心的復雜和難以言喻缺無一遺漏,都能感受得到,甚至更加鮮明。也許猶抱琵琶半遮面反而更能撩撥觀眾的好奇心和不同的情感吧。還是那樣,越是接近真實,越能震撼人心,好片。
成長之后,他是Chiron,也是胡安。從little到Chiron再到the black

《月光男孩》2016年,成長的路如此不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