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喜歡看傳記電影,每次看完后都會搜那一人物的真實事跡,了解生平,然后還會引發很久的震撼感。而且這類電影是最耐看的,重刷好幾次都不會感到審美疲倦(前提是自己非常稀飯這部片),可能是因為這種基于真實的東西更能帶給人共鳴?思考?或者有興趣去了解這些事實?
跳過剛才說的...記得我最喜歡傳記類影片的時候是看模仿游戲,一方面是因為本尼,帥了我一臉啊woc劇中完全就是看高智商卷福如何拯救二戰,然后就是這種情景再現的感覺吧...雖然這是修飾過的真相,但也是通往歷史的一扇窗戶啊

這是否是一部缺少“作者”的電影?這樣講,就好像一個人失去了靈魂。如果說電影評論或評獎確實影響著電影的制作,那也只是在與好萊塢制片模式的“合作”才完成的。這使得我們會將一部電影看成是由一個個零件組構而成的作品,就像一件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這些零件包括:劇本、表演、導演、攝影、剪輯、配樂、特效等等,對應著各頒獎典禮上選出的獎項。
電影節的舉行確實推進著電影藝術的發展,比如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時下又有哪些杰出的電影,但它同時也限制了電影制作的可能性,對它進行模式化的塑形

突然有一天,似乎身邊所有的朋友都在談論一個東西——演技。
這全靠浙江衛視的這檔橫空出世的“演技綜藝”《演員的誕生》。
雖然集集充滿爭議,分分鐘制造話題,但是吸引到的流量確實無人可敵。
觀眾終于有機會全方位多角度去解演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不少眼熟卻非大牌的演員,竟然是這么功力深厚的老戲骨。
比如藍盈瑩和凌瀟肅演繹《最愛》中一對患有艾滋病的新婚夫婦。他們面對死亡的樂觀和悲催生活殘留下的真情,光是幾個簡單肢體互動和最日常的對話,就讓觀眾動容不已。
又或者是演技炸裂,層次豐富的周一圍,一個眼神和形態,就表現出了黑幫老大的氣勢,鎮住了全場。
在我們為真正實力演員贊嘆的時候,也知道了什么才是“沒有演技”的尷尬瞬間。
比如歐陽娜娜的一生大吼:“螞蟻競走十年了!”,根本體會不到喪母之痛。
而黃圣依的“喪子之痛”更是讓人以為她只是擔心自己妝花了而已。
而最近大火的湖南衛視綜藝《聲臨其境》,更是把“演技綜藝”推到了另一個維度——聲音。
聲音和臺詞也是演技的一部分。不僅重要

《第一夫人》這部電影以杰奎琳在丈夫遭到暗殺后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與當時的種種回憶,她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電影巧妙用回顧、重大事件和杰奎琳拍攝的紀錄片穿插的表現手法,讓觀眾強烈的感受到往日享盡無上榮耀的生活與現在嘗遍人走茶涼的生活交織在一起。
原創 -小孫字典沒輸字
電影里的杰奎琳唯有34歲,31歲與丈夫肯尼迪進入白宮,精通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英語的她曾是一名攝影記者,深諳傳播學和民眾需要的內容,加上自己自幼對芭蕾、詩歌與繪畫等時尚方面有著自己的品味

《第一夫人》令人震撼!確定是說的杰奎琳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