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都別特震撼,特別沖刷心靈。經歷過的人承受能力會強大無比,但是多了冷漠少了憧憬激情,有點夸張的劇情,挖眼,蕩婦,戀童,連嬰兒都槍殺……男孩堅強到像冰塊那么寒冷,短短的幾次微笑,在殘殺村民的納粹被倒吊在樹上,在狙擊手對他說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特別深刻!像追風箏的人,特別的真實殘酷。真心好看。久久不能平復
在車上 他看到了父親手臂上記錄著同樣苦難的號碼
于是男孩在車窗的霧氣上 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喬斯卡”
喬斯卡終于找回了自我 看著滿身滄桑的父親
眼神里終于有了溫度 雖然小喬斯卡依然是平靜的面孔
而此時的觀眾卻已經是無法自控 再也止不住悲傷的淚水
有些影像是只能用黑白來表現的
因為它講述的故事里沒有任何色彩可言
93年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 在彩色的世界里
獨樹一幟的講了一個“黑白”的故事
黑白世界中小女孩身上的那一抹紅
是那段慘痛的歷史 留給我們僅有的一點色彩

原文鏈接:【[影/《被涂污的鳥》:世間的多少沉重,要透過孩童的雙眸]】
假如不是畫質過于清晰,很難想象,這部幾近黑白默片的電影,其實是一部“新片”(2019年上映)。
在如今這個流光溢彩的紛繁世界,黑白和沉默,有時候是一種“態度”,是一份不太想與大眾為伍的遺世獨立;有時候是一種“情懷”,是對過去那種比較純粹的情趣的緬懷;有時候是一種“審美”,是已經流行,卻不想被視為流行的復古風格。
然而,黑白和沉默,在這部片中,只是、也只能是黑白和沉默。它沒有任何多余的附加理由。

求求你們了,各位“大導演”“大編劇”“大藝術家”們,別再自以為是的對什么劇本、攝影、剪輯、場景、鏡頭評頭論足了。能給評分已經是最大的自由了。看電影嘛,導演自己拍的,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怎么剪就怎么剪。著鏡頭、場景運用有標準嗎?這劇本設定、剪輯長短有標準嗎?當然抒發個人觀點就行,但別用理性與專業的態度包裝個人感性的評頭論足,對了,這個專業有標準嗎?
[危機13小時]
[被涂污的鳥]

兩個星期前看了這部電影,記憶有些模糊,但依稀記得電影對小說原著做了不少重要改動,譬如(1)抽空了原著小說中反映的階級問題,亦或者是城市精英與鄉村民眾的對立,將這一重要背景從男主角的磨難中抽離出;(2)原著指出男主角不是猶太人或者吉普賽人,電影卻通過父親手臂上的集中營囚犯編號,有意無意地暗示男主角的猶太人身份;(3)原著描寫了被運往集中營過程中的猶太人內部傾軋以及猶太人領導為保命而犧牲其他猶太人生命,電影遺漏了這兩個細節;(4)原著中,男孩苦難歷程開端所見到的是耶穌受難像

鳥兒一旦成為異類,就會立刻被逐出集體。
整片非常致郁,活生生看著一個會因鳥兒被同類殺死而哭泣的小孩開槍殺了一個人,但能怪小孩變壞了嗎?只能怪整個社會太變態了。我在想,是貧窮衍生那么多的惡,還是人性本惡,越是失序的世界,越是可以見到人性的不堪。
我想他那雙被稱為罪惡的雙眼,實則是看到罪惡的雙眼,眼睜睜看著被活生生燒死的寵物,看著逝去的親人消失的火光中,從此開始一個人的流浪。因為被誤解成放毒的人而差點被打死,被巫婆救下,巫婆不一定是巫婆,可能是站著拉尿的巫師。染上疾病

被涂污的鳥||人間值得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