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是一個真實事件,卷福飾演的英國商人和俄羅斯上校潘科夫斯基都是真實存在的,大致的故事也是真實的,但細節可能有編劇的功勞。
劇情算不上多緊張曲折,好在兩位主角加上卷福妻子的扮演者演技自然,特別是卷福之前微胖的商人狀態和出獄時廋到脫型,完全是敬業的代名詞。
既然是真實事件改編,其實細節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更嚴謹。劇中都說了,在當時的蘇聯,人人都可能是監視你的那個,在這種情況下,潘科夫斯基和格雷維爾確敢于在大街、在地下通道等地方公然談論情報和叛逃情況

西方人改變電影,把蘇聯叛變人員全部描繪成人性覺醒啊為了世界和平啊為了better world啊,真的我呸,都看夠了好不好。潘可夫斯基為啥送情報,就是因為他老子是白俄軍官被擊斃,影響了他的仕途,他就開始瘋狂變態報復國家,5000多份情報分文不取,所以你告訴我這是為了世界大愛?脫離事實,憑想象胡編,然后配個based on true events就是truth了嗎?劇本0分,演技4分,就這樣。

也只有以美帝之自信,才敢這樣一本正經地將叛國者和間諜洗白成國際主義勇士及和平反戰英雄。所有的歷史不過成王敗寇四個字,那個已然解體的二號超級大國在電影中自然只配有陰冷、僵硬、殘暴的刻板面貌,而今天急于發動新冷戰的燈塔帝國,又怎么可能不為新對手開啟同一套濾鏡呢?
電影中的男主以為自己的諜報最終促成了蘇聯從古巴撤走核彈,無意中拯救全人類于團滅的邊緣。然而真實歷史中的同時,美國在歐洲、中東對準蘇聯滿滿的核部署又怎么就變成了和平之盾呢?這馳名雙標何止百年老店…

看完信使之后,我竟然不知道該說什么。我對潘可夫和韋恩并無什么同情——畢竟在蘇聯人眼里,無論怎么說,潘可夫都是地地道道的叛國者,韋恩也是實打實的間諜。當然韋恩并不知道自己帶出去的是什么(雖然他肯定猜到了),但如果沒有他,潘可夫即使有情報想送,也送不出去。所以后來所有經歷所有結局都是咎由自取,就好比TTSS里Bill Haydon的暴露、中槍,都是咎由自取。而且我也著實沒看出啥歌頌他倆“在西方偉大民主”的感召下有多寧死不屈?韋恩的確不知道自己帶出去的是啥——他自己都說了,知道的越少越安全

信使|冷戰時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