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注重細節,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個攝政時期的愛情喜劇片。
初入社會亮相的貴族少女,只有婚戀市場價值的處女,無法拒絕來者不善的追求者;貞操是自己唯一價值,在訂婚那一刻達到人生的最高的(除非運氣好能生兒子);不被允許討論的性知識和避孕措施,被欺負和騷擾還要擔心眾人的眼光和自己的名譽;débuter則是大型貴族男士們選擇通過婚姻提升地位獲取財富現場,等待挑選的貴族少女們是被明碼標價的“馬”。
你會覺得現代女性所有被認為理所當然的權利和自由,來得太不容易了。$#

奧斯汀的幾部小說翻拍的電影已經翻來覆去看了好些遍。這部美國版奧斯汀風的劇是有些耳目一新,劇情挺緊湊,起伏波折夠狗血。女主太好看了,非常亮眼,氣質很古典,服裝和鏡頭完全展現了她的美貌。就是黑人女王和貴族不適合宮廷古裝,實在出戲啊,不知道英國人什么感想。二星給男女主顏值,一星給劇情和攝影。
隨便看看還是可以的。
一開始沒打算看這劇,打著攝政時期版gossip girl的名號,怎么看都覺得有點違和。
看完以后,覺得人家說的也沒錯,都是說一群不識人間煙火的上流人士,都是講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富人故事,于是冒出來個小報記者攪動圈內風云,讓枯燥的社交圈多了很多血腥的樂趣。
看其他評論說故事帶點簡奧斯丁古風,也據說改編作者本也是奧斯丁狂粉,除了時代背景一致外,我覺得現代人寫攝政時期的故事難免還是有bug,比如那個Featherington家借住的Marina小姐,在攝政時期女子未婚懷孕那是毀滅性的丑聞

不說了,磕就完了
[The Duke and I]
說一說這部劇印象深刻的幾個點:
1.男主的氣質絕了
古典著裝,姿態挺拔。話語溫柔又不時顯露出他的涉世已深。
2.女主的獨立與勇敢
用自己的力量維護著自己的名聲和家族。也敢于抓住幸福的尾巴,即使公爵表現出寧愿決斗而死也不愿與她成婚。

-warning: strong sentiments-

沖著男女主的顏值先給4
算是一部目前看過的瑪麗蘇劇/文里面能引起思考的一部劇了:關于女性在攝政時期的不平等,父權主義下的輿論壓迫,以及結合《厭女》中“外行女人”和“內行女人”的互相鄙夷和他者化,婚戀市場和心理的不同視角體驗。
會思考像女主Daphne一樣能遇上恰好love match的結婚對象(或者退一步講的)戀愛對象會有多少個幸運兒呢。無論是在劇中,還是現在,都會有像女主哥哥Anthony一樣的人,給妹妹安排一個流著口水的老頭當對象的婚事;或者是像Marina只想為自己找到安穩生活的人

“布里奇頓 第一季”現象級!女人們寫的rou文,真的很女性視角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