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發展至此,書信這玩意已經基本絕跡。公文性質的信件可能還能茍延殘喘幾年,一種叫做情書的文學體裁已經幾乎被拋棄。想當年普希金,拜倫,王爾德一個個濫情種子把無邊的才華和不可控的欲望噴薄于信紙之上,瀟灑地用舌尖潤潤信封的一端,小心地滴上一滴滾燙的紅蠟,遞給帶假發的仆人,叮囑他一定要交給那個牽他的魂繞他的夢的可人兒,然后要做的就是,倒上一杯苦澀的寂寞酒,等待回音,等待讓人無處可躲的思念和焦慮來臨,把愛情注釋的越來越厚。
現代人的毛病就是凡事喜快不喜慢(除了在床上),一句情話,幾聲蜜語,若不能趴在愛人的耳際娓娓道來,勢必會掏出手機,
痙攣般的猛按,最后點上:只發送不保存。幾微秒之后(可以忽略不計)那邊手機在褲襠一側叮鈴鈴亂響,或者在胸口叮鐺鐺猛振,掏出一看:安紅,俺想你,俺想你想的想睡覺。人再不會思念,也不所謂神秘,更不愿意等待。相識的人速速相愛,相愛的人速速相×,相×之后速速相離別,離別之后速速相忘。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們推崇遺忘,鄙視等待。
模型

“只要心靈相通,又何必在乎外貌?”
“生活中有太多的煩惱,而我們又有如此多美好的事物可以討論溝通。如果我們糾纏于迫于生計而營生的瑣事,無異于浪費寶貴的青春。”
絕種好男人。
從你那低收入者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
“我們是兩個世界的人”
“盡管我淪為你揶揄的對象,但我還是不得不佩服你表達內心感受的方式”
“我發現自己老盯著你看,沒法從你身上移開”
“真愛是兩個人的一心一意”
見光活。
三星半

昨天在看《電子情書》的時候隱隱感覺看過這種類型的片子,找了很久,突然發現就是這部《街角的商店》,2018年上半年的時候,總是會去找上個世紀的老電影來看,《雨中曲》、《羅馬假日》、《生活多美好》、《一夜風流》等等之類的我都非常喜歡,黑白的畫質,粗略的剪輯讓人不想看,有趣的故事,幽默的風格卻讓人難以忘記,現在好多的電影情節好像都是來自于這些老電影,老電影還有很多,會慢慢地找出來好好看的。
《電子情書》中男女主人公是用郵箱來進行溝通,《街角的商店》是用書信來進行溝通

1940年度佳片,《街角的商店》VS《電子情書》現實世界與信件空間陰差陽錯 原來真愛就在身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