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薦正在學習心理學的同學觀看,看過就了解了行為主義療法的效果為何不如認知主義療法,是如何容易反復的啦~

主題
庫布里克說:“影片的主旨對人的自由意識提出了置疑。每個人都必須按照固定的方式和原則生活。當選擇做好人或壞人的權力被剝奪以后,人們是否還真正享有人權?”影片將矛頭毫不留情地直指社會意識形態,將自由意志與社會意識形態都表現得十分極端,主人公阿歷克斯對于暴力與色情赤裸裸的追求的確讓人為之厭惡甚至痛恨,但與之相對立的政府泯滅人性的洗腦方式也讓人極不舒服,事實上,無論是個人暴力還是社會暴力,都是一個成熟文明的社會所應當摒棄的。
關于發條橘子的意思,小說作者安東尼·伯吉斯在原著再版時的序里如是說:“發條橘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但老倫敦人用它作比喻。其寓意比較怪異,總是用來形容奇怪的東西。‘He is 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就是指他怪異得無以復加。我的原意是,它標志著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機體上去。”直觀地解釋,片名所暗示的則是上了發條(機械的、人造的)的人(英文“橘子”與“猩猩”一詞相似)。
小說最后一章的主要內容是亞歷克斯長大后最終放棄了暴力,并結婚生子

《發條橙》1971年,需要維護做惡的權利嗎?這算不算也是一種洗腦。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