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的2月20日,德國納粹的高級長官們在柏林郊外的一幢私人別墅召開了一場會議。會議主持人是黨衛軍頭目海因里希,參會共有14個人,份量不同,所以態度也各自不同。電影《萬湖會議》便是根據這場會議的記錄改編而來。整部電影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開會,大致的流程也基本都是會議發起人提出議題,其他參會人分別闡述實際情況、提出解決方案和建議,然后由發起人做出決策,再討論下一個議題,全程幾乎沒有廢話、沒有針鋒相對的爭執、沒有拆臺,沒有與議題無關的扯淡,連溝通感情的閑聊都不在會議室里進行

德語中,復合詞是一大特點。它讓德語能夠通過簡單的疊加創造新詞。這種造方法雖然在英文里也有(如football, schoolgirl這種),但永遠不會像德語一樣能夠如此隨意地將任意數量的單詞寫在一起。一個極端的例子:多瑙河汽輪電氣服務行政管理處附屬協會,Donaudampfschifffahrtselektrizit?tenhauptbetriebswerkbauunterbeamtengesellschaft,這個由80個字母組成的“單詞”,是吉尼斯紀錄上最長的德語詞

萬湖會議 看的毛骨悚然。故事不復雜,1943年納粹德國在萬湖開了一次高級別會議,商量怎么滅絕猶太人。這個議題就很可怕了,更可怕的是會議過程和電影整體調度。
如海報所示,電影一共出現了16個人物,全部都在一間會議室里,電影也僅僅拍了場會議。16個人物份量不同,主角是黨衛軍頭目海因里希,主持會議。其他角色按會議進程分別負責功能性闡述,還有一位速記員稍微帶一點情感線。開會,都是臺詞,好在人多,可以給夠反應鏡頭,再加上每個議題對每類人反應不同,于是還有多人反應鏡頭可以切出來。過肩中景

2022年多事之秋,推出了這部德國影片萬湖會議正當時,可稱是對美國出品經典電影“紐倫堡的審判”(1961年)的完美呼應 — 恰如其份的歷史佐證題材附片。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到二戰前,我們誰都還不知道誰勝誰敗前,我懷疑該有人會為此片里的人物振臂高呼支持(正如現人會跪舔高呼某大帝事如出一轍)。影片所呈現出來第三帝國的“締造者們”在未被世人審判之前,其是非價值那時是如此迷惑世人

從電影里來看,猶太問題是元首的心頭肉,但是處理起來又問題重重,所以只能由最堅定、最狂熱、最簡單化的人,也就是黨衛隊來實施。萬湖會議本質上是黨衛隊根據已經蹚出來的道路、試驗出來的方法,事前制定好了周密的計劃,用元首“最終解決猶太問題”的意志,在會上壓服柏林的那幫前魏瑪政府的柏林老爺們,讓他們服從指揮,消除顧慮,接受“全歐的一盤大棋”。政府老爺們心領神會

1942年的春天卻是1100萬歐洲猶太人的末日,納粹的種族清洗不因萬湖會議而起,卻由此拉開序幕。
假如從未深入了解過二戰的觀眾,印象中的納粹一定是殘暴嗜血又泯滅人性的怪物,更不用說是納粹頭目的集會,腦海里一定浮現出野蠻人喝血吃肉的畫面。但影片中的萬湖會議卻呈現出一種離奇的莊嚴和正式感:穿著正式的軍官,教授;堅定不移的信念,即使工作分配出現問題,也能以大局為重;極其專業的數據會議準備,任何問題都能做計劃有理性;程序正義,人道主義的“光芒”在會談頻頻穿插其中

“萬湖會議”戈德哈爾德·吉瑟作品,冷眼看一場令人齒寒的精密機器如何產出完美屠殺計劃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