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溫電影《白牙》。
電影于2018年6月上映,豆瓣評分7.7分,上映3天票房才60萬,算是冷門電影。
看慣了迪士尼、皮克斯動畫,《白牙》的畫面質感更像是小家碧玉,空谷幽蘭,低調而不張揚。
簡單溫暖的故事,徐徐展開的情節,樸素優美的畫風,在我腦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臨睡前看完電影,躺在床上,閉上眼睛,腦海里浮現了加拿大廣闊美麗的森林,白牙身上金黃色的陽光,還有那溫情脈脈的人和事。
白牙媽媽,吉喜,以一種獨有方式告訴我:每位母親,都有自己的愛子方式。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

和杰克倫敦最著名的《野性的呼喚》相比,《白牙》反其道而敘之,前者是講一條狗巴克喪失文明的退化,從文明到野性的回歸,而白牙則是描寫一條狗的進化和文明,從野性到文明的感悟。兩者都提到了人類的兇殘,但白牙所幸換了主人,后來的斯科特用愛和溫暖感化了它,使它融入了人類的文明之中。在書的前面部分,倫敦用一種非人類的視角描述了亨利和別在狂野中的遭遇。北方寂靜的白色將膨脹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從兩位人物的頭腦中剔除干凈。在那里人不再是萬物的主人,而是與動物平等存在、互相依存的關系

老公陪著我和兒子一起看,不是德語版的,兒子聽不懂英文,覺得有點無聊,不過卻把我看哭了,靠著老公,眼淚嘩啦啦止不住流,沒敢出聲。情節沒有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看著white fang和kiche分離的場面還是把我看哭了,一生難得一個朋友,特別是一個把自己視如己出的朋友,危難時刻不會棄你而去的朋友。萬物皆有靈,可以不愛,但請不要傷害。動物的單純與人性的貪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選擇做個內心善良的人,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內心善良的人

傑克倫敦,我沒讀過他的書,但是這部電影讓我了解了他的情懷。
正如蒲松齡著《聊齋》,或畜、或鬼,都比人心險惡來得可愛。
小白牙真的萌出一臉血,油畫風格讓人耳目一新。
最後夫婦倆放走白牙時,它左右為難又難掩心中憧憬的樣子,讓人鼻子有些痠。
發足狂奔的一路上,是自由在呼喚,也是和老印第安人心心相印的愛的回歸。
適合小孩子看。
對雪橇三傻的致敬,哈哈。

愛可以治愈最痛徹的絕望。人類的友善像太陽般照射它的身體,而它也如植于沃土中的花朵一樣茁壯成長。白牙是一只誕生在冰封地帶的幼狼,幼年經歷了弱肉強食的荒野世界后來到印第安主人身邊成了一只雪橇犬,后因主人受惡人脅迫將白牙賣掉,在惡人的虐待監控下它成了一只兇狠的斗狼,最終被好人救下馴養為忠實的寵物。改編自杰克倫敦同名小說的這部動畫片景色配樂出色,荒野生存的動物世界表現力強,人類故事部分太弱。

白牙:可以不愛,但不要傷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