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14:29
首映:
年代:2003
時長:87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3
觀看數:31964
熱播指數:1841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舉起手來!”2003年度佳片,第一次影評,不好見諒。
如果說你只是單單想改變心情大笑一下,我很推薦這部電影,但是如果你想看劇情的話,我并不推薦。
這部電影搞笑的點大多數集合在潘長江和翻譯上,其他都感覺平平淡淡。
劇情上還是感覺還是有點誤導小孩子的感覺(這里說的是把日本人描寫的很傻)。但是它把那個年代老百姓的樸實和愛國描繪了出來。
這部電影可以出現在中央6頻道也是有原因的,畢竟也是抗日題材的,內容不沉重,很是適合一家人一起看。
總而言之,17歲的我不能看出更多的內涵,我只能看到表面的東西,所以有什么不對的請大家多多指教,謝謝。
不知道為什么,最近這部電影總是在公眾場合播放得樂此不疲,甚至在我們軍訓的時候學校也將新生聚集起來為我們播放這部電影,但這種意淫的電影竟然獲得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大笑甚至拍手叫好,實在令人費解又無奈。畢竟這和愛國毫無關系,如果說一種信仰只是為了一些功利化的東西而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又會有什么意義,這何嘗不是一種強權的表現。
當別人篡改中國歷史的時候我們自然會很憤慨,因為他們的確做錯了。但篡改別人的歷史,這又怎么可以因為這是一部喜劇而毫不在意的將它掩飾過去。更何況這部電影根本沒有什么資格被稱之為“喜劇”。在那種戰爭的年代,在這部電影的開頭,大段描寫了所謂的“敵人”被“打倒”的場面,我不明白導演對于他們如何被打中并且死得方式各不相同這些細節的描寫究竟有什么“涵義”,同樣也不明白生命的消亡究竟能給觀眾帶來什么樂趣。我不知道有沒有觀眾和我一樣被強制地看完這部電影后,心中因它的粗暴而留下陰影,我只是很后悔,我看它時的幾小時人生浪費得毫無意義。
印象中小時候和外公外婆一起看哈哈哈哈的笑不停,不過那是20年前看(90s左右),那還是一個電影資源相對單一,本土喜劇電影相對匱乏的時代,人們的笑點水平也相對低,易于滿足了。
如今,現在再去回味,陪我一起看的小朋友從頭到尾都沒笑過,這次我也是。。。
不過那份印象中的喜感和快樂真切地存在過。時代變了,觀點也在自我更新,現在的評說索然無味了。
一句話,這就是一部把姿態放得低到地里去只求觀眾一笑的十分用心的喜劇電影。
這類電影多數都是為了給觀眾以一種輕松詼諧、幽默搞笑的視覺享受啦。不過也難為了一些喜劇演員了,能做到這份上都不容易啊!要是真正談到嚴肅的戰爭的話,怎么會有這么逗的日軍呢,能被平民耍的團團轉,想想都不太可能!
看的時候心里很復雜,當看到里面潘長江的表演是忍不住想笑,但是想笑的同時發現他是一個侵略者,是來入侵我們的國家,殘害我們的人民,又笑不出來了。所以這就是這個電影的矛盾之處,戰爭是殘酷的,是嚴肅的
馮小寧的《舉起手來》是這趟列車播放的幾部喜劇影片之一(沒放其他類型的片子)。演電視劇和小品居多的幾位笑星領銜主演的效果還不錯,潘長江的演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而其他演員的搞笑,似乎都只能依靠編劇上的創造力,也就是說,除了潘長江以外,我們只是感覺劇情好笑,而沒有覺得這些劇情是專業的喜劇演員演出來的。與姜文的《鬼子來了》的黑色幽默相比,《舉起手來》就是在陽光明媚下的一出鬧劇,我們除了感覺很暢快以外,沒有能思考什么東西。當然,也許馮小寧本就想把此片定位在純喜劇上,而不像姜文還懷有電影“藝術”的理想。
影片的開始和結尾都以當代為背景,劉薇的旁白集中在此,但與影片的主體故事格格不入。如果真要以講故事的方式來敘述影片,那影片主體中的旁白就不應該只有屈指可數的兩三處,時間不到兩分鐘。那看似是壞了一鍋湯的老鼠屎的開始和結尾是否別有用心呢?我認為有一點。開始處,劉薇對她的“媽媽”在“文革”中的故事一筆帶過,電影只給了一個大頭貼似的靜態畫面。當旁白人輕蔑地說“不提了”而繼而講“奶奶”的故事時
“舉起手來!”2003年度佳片,第一次影評,不好見諒。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8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