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7 09:10
首映:2000-08-17(美國)
年代:2000
時長:107分鐘 / 10
語言:英語
評分:7.6
觀看數:85945
熱播指數:414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入侵腦細胞:2000佳片有約,靈魂與正義,本來就是兩件事
先上圖說明這部電影的主旨
沒錯,就是這么一個幾秒鐘你或許毫無印象的幾句話。(以下內容個人主觀傾向嚴重,謹慎觀看)對這片名意見很大
這部片我看了大概三次 ,第一次看時,這個片段讓我靈魂震住了。原因是它解決了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哲學問題,我妄斷導演拍這部電影的初衷也是為了向世人傳遞這個觀點。但對于西方的話語環境而言很不政治正確,就這么清清淺淺的帶過,反而大量的渲染對立面(殺手的童年陰影啊,對社會作出的危害行徑等等……)因為對西方文化沒有深入的研究
為了看2找出這部接近十年前的作品,發現差點又錯過一部好的作品了,畫面美到了極致,而且如果你仔細注意臺詞和劇情,會發現電影還包含了不少隱喻和隱藏情節,例如女主和男主關于是否小時候受過性侵犯的兒童,長大了也可以有正常的人生的一段對話,細細研究,會發現甚有意思,類似情節不少,甚至有一些畫面,就直接反映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東西,結尾那一段也是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的。。。
珍妮弗·洛佩斯臉上的妝真是畫得精致,還有她所有的服裝,真是漂亮。。。
很難得的好片子,相信看過的人不多。電影就應該像這樣,展現我們現實里無法展現的情景,帶給人們思考與收獲。卻又能看起來是那么的真實,這應該是書籍無法比擬的優勢吧。
也許看了介紹會對這部電影更有興趣。總之我認為它是在講的教育,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為什么社會上有那么多精神分裂癥,都是因為事業失敗破產什么的原因嗎?在我眼里只有一個根本原因,精神問題都是和孩提時代的故事掛鉤的,其他的原因都只是催化劑。成人們對于孩子的內心世界的關心與關愛太少了,這也是我看完電影后驀然注意到的現實。全世界都在歌頌父母對兒女的“愛”。沒有人關心孩子們到底是需要怎樣的愛,他們只能被動的接受,這種接受有時甚至是非常痛苦的。
尊重別人,等于救贖自己……
之前就覺得他們醫院很醒目,果然建筑師得了今年的日本皇室文化獎。其實除了圖就沒什么說的了,但一定要140字,那么就轉載一下公眾號的信息吧:
“本屆建筑獎項得主Tod Williams與Billie Tsien相較之前的獲獎者,顯得并不出名。兩人自1977年以來一直合作,于1986年在美國紐約建立了Tod Williams + Billie Tsien Architects。他們的核心信念是,建筑是一種“意義深遠的樂觀”的行為,并且可以將這種觀點向大眾傳達。這對夫婦和他們的工作室設計的建筑物往往與周圍環境很好地融合,并優先考慮建筑使用者的感受
電影里提到,卡爾得的是"Whelan's infraction",因為在子宮內感染一種病毒,成長時接觸扳機事件(常是水),然后出現精神分裂癥狀。
——是不是還挺有鼻子有眼的?
結果pubmed上壓根沒有這個病
發現給出診斷的醫生竟然是海上鋼琴師里的小號手。1900成了這部戲里的FBI探員。
對不起,我出戲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題材啊,可以進入到別人的內心去,窺探他人內心深處的秘密。每個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窺私癖,進入到別人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時,該會是一個多么奇妙的世界啊!
看過這部片的人都不能否認它的場景確實是美輪美奐,華麗至極,每一幀畫面都可以成為一幅幅美麗的圖片,據說很多場景都是有出處的,模仿了很多舉世聞名的藝術品。十年前就能拍出這樣絢麗的效果,我想連張藝謀都要自愧不如吧。只不過那樣的世界是一個詭異的、奇幻的、妖艷的、甚至是恐怖的世界,可以稱之為一種暴力美學。
不過我向來不是那種會為了美麗的色彩就夸一部片子好的人,它的故事情節還是我喜歡的題材,心理方面的懸疑片。從小我就特別喜歡關注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東西——潛意識、催眠、弗洛伊德、夢境、暗示,之類之類的謎一樣的東西。入侵腦細胞便是一部打著科幻旗號,其實是心理片的電影。也符合了心理學的一貫思維,人的性格和他做事的方式,都可以追溯于童年時的遭遇。這樣的一種說法,我越長大越表示認同。
這部片其實有點融合了沉默的羔羊+阿凡達
入侵腦細胞:2000佳片有約,靈魂與正義,本來就是兩件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