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哈德羅與男孩》,這樣一部由弗萊迪?海默(Freddie Highmore)出演的一部南非電影,讓人倍感清新脫俗。故事很簡單,就是在一家茶餐廳內發生的三人對話,海默飾演的Hally是在南非長大的白人小男孩,他有個酗酒的殘疾父親,家里雇傭了兩個黑人服務員Sam和Willie,小Hally是在他們的陪伴下長大的,所以關系亦師亦友。
Master Harold是兩個黑人對白人小主人的尊稱,在那個種族分明的年代,小男孩Hally希望可以眾生平等,他教兩個黑傭知識,有禮貌地跟他們打招呼和對話,給他們看拿破侖和眾生平等的法律概念,可他內心中還是有被這個社會所塑造出的等級概念。
Sam和Hally曾經一起放風箏,可最后Sam把風箏綁在了一把椅子上然后留下Hally一個人坐在那里自己卻離開了。因為那把椅子上寫著”whites only”,那把椅子就是社會規則的不公平,一開始Hally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以為Sam是故意丟下他一個人的。這些小細節體現出種族的沖突是那個社會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一個勇敢的明確自己立場的人應該離開那把椅子,Hally如果可以的話,我想他會做到吧。

成長總是要面對很多的不堪和不如意。哈羅德是矛盾的,他害怕面對家庭,害怕瘸腿酗酒的父親,但他愛他的父親。他喜歡和Sam相處,但他卻一點點的強迫自己變成“白人”。他不想和父親說話,卻要和父親表現出親近的樣子。電影裡的母親、哈羅德、山姆、威利、父親身上都有那種淡淡的哀傷。電影的色調是沉悶的,只有當哈羅德說起放風箏的喜悅的時候是明亮。成長總是質疑很多東西,也會無意之間傷害很多的人。正因他是個未長大的小男孩,整個電影才有他迷人的魅力

善良的孩子會回去向sam表達自己的sorry,他會在對父親的愛與羞愧中取得平衡,對母親的不理解中找到感恩.種族歧視的問題在那個年代不會解決,但兩個黑人和白人小孩會寫出our title :A World Without Collisions來表達他們的友誼.青春期的沖動也許在那暴風雨之后會是歡笑和淚水,我堅信。

導演又想講一個很深刻的關于人種歧視的問題,但又沒有大幅度展開,如果沒有那個電話導致男孩的爆發的話,我會覺得整部電影都只是那個社會背景下的導演的一個夢。前面接近一個小時都是山姆在向哈里描繪黑人世界的一個舞蹈比賽,哈里聽的也很熱血沸騰,直到電話來了,哈里山姆這個黑白人種和諧相處的假象被打破,然后山姆用溫情攻勢試圖轉換哈里腦子里人種歧視的觀念,但是最后也沒能把哈里喚回來,頓時讓我覺得,嗯,這不是韓劇,是美國電影,還算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在這個結局下,哈里還是有很強的人種觀念的,就算山姆已經打出溫情牌了,仍然沒喚回已經騎自行車走的哈里,以后哈里長大后,面對黑人問題時,仍然只會在內心對譴責自己,依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舉動,這個就是當時的社會,可悲的歧視,可悲的不平等。。。

《哈羅德主人與男孩》沒有沖突的理想世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