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1 14:49
首映:2007-09-21(中國大陸) / 2007-09-03(威尼斯電影節)
年代:2007
時長:116 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溫州話,
評分:8.3
觀看數:15862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太陽照常升起”2007,在《太陽》升起來之后
這部影片快被各類的評論淹沒了,但還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電影。
這是一部私人電影,熟悉姜文的人會覺得在看他的隱私,隱私得讓觀者不好意思。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內地放映時,剪掉了兩處——一是馬小軍的一段夢中之夢;二是馬小軍們醉后在一個劇場后臺穿著蘇聯軍裝亂舞。12年后的《太陽照常升起》就像這兩段調性的延續:夢套著夢,夢中人的角色不停地變換;蘇式浪漫情結;瘋狂或狂歡……
《陽光》里的意象是姜文個人的:啤酒、老莫、香煙、武斗和內參片,而《太陽》羅列的多是一個時代的記憶符號:蘇聯歌曲、軍屬、歸僑、抓流氓、鐵梅、最可愛的人以及白大褂下的屁股……這些符號就像拼圖,可以拼出各自不同的圖案。
我可以試拼——四個故事只有兩個時間:1958年和1976年,一個怪異時代的頭尾,也正是兩代人各自的青春拐點。“最可愛的人”(父親)卻有個“阿遼沙”這樣的蘇聯名字,或許象征著蘇式的集體理想。父親的遺物有三條樣式、顏色不同的辮子,表示這理想還征服了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母親),而母親在等待中瘋了……當然還有別的拼法。
這部電影最簡單的看法,應該是理想主義和愛情的生長和死亡
我見過愛情怎樣生長,也見過它怎樣死亡....
貌似這是邦喬維某首歌里的一句歌詞,用來概括《太陽照常升起》也是挺合適的。
一部好的電影通常經得起多個角度的詮釋和演繹,我這里是比較簡單和通俗的看法:
年代,肯定是特意安排的,一個比較新的國家才會如此充滿激情.....尤其是(此處省略1萬字)
片子里有兩代人:
.....頭一代人,懷抱滿腹理想和青春激情從中國西南小村、從海外的南洋遠赴【建設新中國的各個戰場】
樓下的諸多評論,大多數都是在自打耳光。
電影不是一個能用故事取代的東西。雖然它講故事,但它沒有義務把故事講得圓圓滿滿,一絲不茍,讓人安心
而看到一個讓人安心的玩意,一個舒舒服服不招誰惹誰的故事,就是某些人進電影院所唯一想要做的事情。當他們不能達到這個目的時,就會想辦法把這個電影捋平了,拉直了,變成一個干干凈凈的傻逼玩意。而這也正是所有好導演極力避免和對抗的東西。
我只想給一個簡單的評價:中國最飛最純粹的一部電影。
連賈樟柯都玩上飛碟火箭了,姜文這樣玩一把非常是時候。可是說此片票房大捷,那就一定是在放衛星。看看豆瓣這幫文藝青年的反應,就知道人民大眾會怎么想。
但是,去他媽的人民大眾吧,凱撒的歸凱撒,電影的歸電影。
“太陽照常升起”2007,在《太陽》升起來之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