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1 13:41
首映:2006-08-18(美國)
年代:2006
時長:93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6
觀看數:46545
熱播指數:429
來源網:三年影視
《錄取通知》2006年,一切皆有可能!
很真實,引人思考,想想自己上了四年大學到頭畢業出來,感覺自己像個廢物什么也不會,連最基本的自信心也沒有,要問我愛好有什么,什么也沒有,要問我擅長什么,什么都不擅長,要問我哪里出色,好像也沒有出色的地方,好像就只有一張紙證明了我讀過大學,要問我在大學里收獲了什么,確實有收獲很多,比高中的自己自信了一些,大膽了一些,但還是遠遠不夠,現在找工作的時候又陷入了深深地自卑,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么,只知道不停的考試就對了。人活在世上并不只是為了一紙憑證的,相反找到自己所擅長的
高校=派對+自救,浪漫主義的大喜劇,出乎意料地有趣!那么認真干嘛?它給我帶來很多輕松和慰藉。
實際我的高校四年也問題很多,忙忙碌碌,為了塞滿空虛。知識考完就忘,人際交往各懷心事,年級群里靜默無聲,沒事也不好意思和老師聊天,考勤考試下更沒玩得多盡興,反倒認清了一腦子不能做的事。
這些問題在我身邊,比片中吐槽的兄弟會、刻板、傲慢更普遍,也更困擾。
真理在片尾老師的教導:這是你們最快樂的四年,這四年過后……you‘re fucked up!哈哈哈哈哈
沒有學術追求的話,到片中的SHIT大學
腦洞很大很過癮,相信剛剛經歷了高考失利的同學看了能得到安慰、會心一笑,但很快所有人,無論是考好了的,沒考好的,上了大學的,沒上大學的,都要回到原來的現實生活,繼續生活,繼續學習,工作。日復一日。
并且,這個學校確實很刺激,向傳統教育發出挑戰,并且獲得了認可。但,它真的能夠長久存在嗎?不敢想象。
我上大學那會兒,所做的一些事都很一般,平時就是打游戲,踢球,上課睡覺,臨考一周抱佛腳,沒人管我,也沒人愿意管,絕對地自由,所幸,我的各科成績都過了及格線,并且我成功畢業了。
說真的,當初考上大學很興奮,雖然是一般中下的大學,但畢竟天賦不高,能上大學很不錯了。然而畢業幾年之后,我才發現大學就是shit。
是的,我考大學是為考而考,在20世紀末中國,成為一個大學生是還是蠻光榮的一件事。我考上了之后,我就迷惘了。
在高中時代,我的努力是因為要去成為一個大學生。而在大學時代,我竟然迷惘為什么要成為一個大學生。
而從小學到高中,幾乎沒人告訴大學生能干什么,而我資智愚鈍,一直不能領悟。
所以我從來不曾發現自己有什么天賦,比如體能智力突出,或者有什么超能力。
所以根本也就不曾在特殊化自己,或者有什么能力承擔責任之類。
不曾想想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曾領悟知識對人的重要,就這樣混唄。
影片給人建立了這樣一種烏托邦式的校園。
在這個校園里,人們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比如什么也不干坐著呼吸
【透過電影·看世界】142-錄取通知
#教育#
之前有一則教育新聞令我印象深刻,而且那則新聞讓我知道了原來教育是可以這樣的。
新聞內容大致是湖北有一所學校校長開設了實驗班,在小學1-3年級只教授語文,英語,體育,美術等科目,數學只教授基本日常生活里所需的加減法和認識數字。
而其他的普通班就和日常教育一樣,語數英體育美術等科目按照日常進度安排。
后來等到4-6年級的時候,實驗班再開始教授數學的乘除變式等內容。
最后測試的結果發現,實驗班學生和普通班學生成績相差不多
顛覆傳統的劇情在美國片中似乎有些泛濫,瘋狂搞怪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也是美國喜劇片的特色。最后巴比特在審判中的激情演講可謂影片的亮點和最大快人心之處。
但是在習慣了傳統的美國喜劇的同時,突然有個念頭一閃而過,為什么中國的喜劇,無非男男女女的都市愛情惡搞片,關于教育的無非刻苦學習奮斗片。真正的校園勵志篇何處去尋?
轉念一想,即使某個偉大的開明的導演拍了那么好的片子,怎能逃過各種審查的“法眼”。即使影片得以上映又掀起軒然大波,引得無數人反思,那位導演以后又如何立足。反思過的人群在大笑之余、茶飯談論之余,真正行動的改變能有多少。
能顛覆思想也無法顛覆的傳統。一代代充滿希望的花朵就在所謂的義務教育下被摧殘了創造力和激情。泱泱大國能否造起真正意義的大學。面對無以計數的跨洋過海尋求真知的年輕一代,王朝的教育情何以堪。
《錄取通知》2006年,一切皆有可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