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16
#德軍占領的盧浮宮#『一個民族會被海洋包圍,同時一個人的體內也會有自己的海洋。』關于權力與藝術、戰爭與和平、時代背景和個人命運的大小切片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不停翻滾。博物館內,肖像畫凝視著你,游魂絮絮叨叨又安靜睡去。片尾一個意味深長的空鏡,兩把椅子上坐不住可預見的未來。
20190828

醒醒,安東?巴甫洛維奇,假如您還能醒來的話,請睜開眼睛看看您的劇中人憂郁地眼望著的未來,所有與幸福、與高尚的工作一道如同咒語般念叨著的未來,在一百年后如何變得更加虛弱。殘忍的19世紀末業已過去,而人類居然平安渡過了又一個殘忍的世紀末。
契訶夫并未醒來,還有托爾斯泰,敘述者挽歌般的俄語旁白所喚回、所對話的幽靈沒有一位屬于俄羅斯。影片自始至終來自作為導演的索科洛夫的俄國人視角(討論有關這部電影的任何內容時都應切記),而法國是映出了俄羅斯長久的文化焦慮的一面鏡子。談論巴黎即是談論圣彼得堡,談論盧浮宮時,冬宮始終作為一條平行的暗線隱伏于敘事的背面,“這博物館的價值遠超整個法國……誰能想象沒有盧浮宮的法國呢?誰又能想象沒有冬宮的俄羅斯呢?”而談論上個世紀眾多大浩劫的其中一場中不設防的安全孤島,也即是談論本世紀。
“什么在眼前等著我們?”
“自由,平等,博愛。”
“我親愛的瑪麗安娜,現在不是開玩笑的時候。”
自由,平等,博愛,戴紅帽子的法國女人如同受到某種啟示般出神地說

每個人都能預見未來,但沒有人記得過去。
——《俄羅斯方舟》,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德軍占領的盧浮宮》是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繼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獲獎作品《浮士德》之后的又一力作,講述了盧浮宮在二戰時期德軍占領巴黎后所經歷的種種榮辱,并且夾敘夾議地表達了自己對藝術與戰爭關系的看法。當然,無論是戰爭還是藝術,是納粹德國還是博物館,都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索科洛夫的電影之中了:在此之前,索科洛夫已經借由著名的“一鏡到底”的《俄羅斯方舟》(2002)對歷史進行了充分的記錄、重演和思考(其中出現的是圣彼得堡);“權力四部曲”之一的《摩羅神》(1999)則以希特勒的情婦愛娃為主角,嘲諷了希特勒的反人類思想及其外強中干的本性。
此外,我們還能在片中發現畫面變形和用柔光創造的黯淡而模糊的影調,這些標志性的索科洛夫式元素來自《浮士德》(2011)和《遺忘列寧》(2001)等等影片
“德軍占領的盧浮宮”讓人流連!獨裁者的歷史之思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