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8 15:16
首映:2007-09-05
年代:2007
時長:105分鐘
語言:法語
評分:7.1
觀看數:94130
熱播指數:14
來源網:三年網
“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匠心!好吧,至少我知道了阿喀琉斯扮女裝會是什么樣
第一次看侯麥的電影,就看了他的封筆之作。我感動於在他高齡八十七歲之際所拍出的愛情仍保有那份純粹和美好。攝影鏡頭就像戀人之間存在的每一記溫柔視線,輕輕撫過戀人們的肌膚,留下每一道輕柔的撫觸。我記不住人物之間絮絮叨叨的長篇大論,卻忘不了鏡頭下帶過的那股溫柔-在和煦的光線映托下,美的令我屏息。
補標侯麥的最后一部電影(戲劇)
Celadon跳河自證對愛情的忠貞時,劇情曾一度“羅密歐與朱麗葉”或者“無事生非”,或者像希臘神話里的Pylamus和Thesby。可是Astrea沒有自盡,而Celadon也被仙女救下。Celadon和Astrea都像《冬天的故事》里的菲麗茜一樣倔強,無論身邊有多少誘惑,都始終愛著彼此(按照希臘神話的套路,如果Celadon拒絕了女神的愛,應該遭到懲罰。但在這部電影里,女神似乎被忽略了)。Celadon和侯麥其他電影中的男女一樣,有著近乎古板的原則
這是一部簡單的愛情片(不是愛情動作片),和走出中世紀的所有城堡一樣,青年的生活中只剩下了愛情:《十日談》、《一個世紀兒的懺悔》、《少年維特之煩惱》……
其實,這部愛情片真的很簡單。觀眾仿佛在閱讀童話《湯姆·索耶歷險記》的:與其說他們是喜歡其中的簡單而又純粹,不如說艷羨其中美麗的大自然。
人類真的很強大——人類可以發明那么多東西;人類真的很渺小——人類可以被那么多東西毀滅。
據法新社消息,法國著名導演埃里克-侯麥于當地時間1月11日(周一)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9歲。
以后,漫無邊際又時常讓人有所觸動的侯麥對白只能在舊片里回味了。有時間,打算重溫下《四季故事》。順便貼個舊影評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羅曼史。
周末,沉郁許久的天終于放了晴。在院線的售票窗前,被風卷起衣服的邊緣上鑲著一條金黃的日色,它看起來仿佛一頂17世紀的花冠。非常湊巧,今天上映的是侯麥的新作Les Amours d’Astree et Celadon(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羅曼史),一個17世紀的故事。
牧羊女阿斯特蕾和牧羊男瑟拉東生活在十七世紀的森林中。阿斯特蕾有一個挺直的希臘式的鼻子,細薄的拿破侖式嘴唇和一對在棕與藍之間難以辨明顏色的眼眸,她豐腴的身材在布衣底下勻稱地糅合著心靈的溫存和青春的活力。瑟拉東是叢林中難得一見的俊美少年,他的眼睛擁有絕美色調,仿佛得靈于河流和夜晚的晴朗。由于自由和簡單的生活,阿斯特蕾和瑟拉東的心非常單純。同樣的天性使阿斯特蕾和瑟拉東彼此親近。隨著夏秋輪換,愛情降臨到他們心上
你說世界應該有上帝來維持人類的規范,那么你必將要死在上帝的安排下。你享受與承受著。這是一條永恒的定理。
中國的中心哲學是沒有定理的:不會為了任何“定理”而死去。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
這樣的哲學很適應于當下的社會與時代。共產主義失去了非你既我是階級斗爭,而轉向“和諧社會”。資本主義更加強大自己的“定理”的觀念:想要有錢就去掙,掙得方式你來定,但不要傷害自己的倫理和諧準則與國家不斷完善的法律。
綜上所述,這個時代看似沒有堅固的定理。需要極端定理的出現,我的預言。
武士道 向死而死
納粹 向優化人類而死
中國哲學 和諧而死
共產主義 綜上所述…
用現代的審美觀來看《阿絲特蕾與塞拉東的羅曼史》 (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顯然是不合時宜的:‘矯揉造作’的文學體對話;過分強調‘忠貞’與‘盟誓’的中古世紀道德情操;毫無裝飾感和設計感的原汁原味鄉野場景。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制造出的巨大的審美距離(Aesthetic Distance),事實上也許只是嚴格忠于原著所造成的客觀效應,這個審美距離是雙重的:倘若說17世紀的法國小說家于爾菲(Honore d' Urfé)將這個5世紀的愛情神話的審美距離拉開了1300年的話,侯麥又將其拉遠了300年。[注1] 倘若以17世紀讀者的眼光去復原那個時代牧羊人的愛情尚屬不易的話,以21世紀受眾的眼光去欣賞這部作品,怎能不產生莫大的心理落差?
因此屬于那個時代特有的裸露軀體的自然行為,和男女間由于真情迸發而產生的狎昵行為,也被現代讀者過度解構到了病態心理學的層面。我們很難不用現代語言來解構劇中人物:塞拉東幼年時出于天真的好奇心理初現‘異裝癖’傾向
“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匠心!好吧,至少我知道了阿喀琉斯扮女裝會是什么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