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講述了生活在意大利的吉普賽流亡群體的悲慘處境,他們已經像蛆蟲一樣寄生在這個國家,犯罪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本片用一個十四歲的男孩為視角,體驗了一場青春殘酷物語。
本片由電影巨匠馬丁·斯科塞斯監制,可惜的是沒有延續他的作品中黑色幽默的成分。
整部電影呈半寫實風格,風格在向《上帝之城》靠近。但在視聽語言上卻存在著很大差距。
在電影中,當犯罪在進行的時候,導演頻繁的使用晃動鏡頭,塑造了一種底層人民的廉價感。而當主角開始思考的時候,畫面則開始定格

四星電影。學意大利語的想練聽力點進去了,結果發現和羅馬沒有一毛錢關系阿。
雖然說是意大利語的電影,但是卻發生在南意,其實南意和北意的生活差距真的是蠻大的嘞。
rome在英語里是有羅馬的意思,但也是羅姆人,即吉普賽人的意思。所以吉普賽男孩應該更準確。
電影中的pio可以說是非常的早熟了,正是這種嘈雜貧窮的生活環境使得他成長過猛。
在南意小孩子很早就會開始騎摩托車,開汽車,影片中pio當著爸媽面抽煙也不會被教訓
當哥哥入獄之后,pio聽到家里缺錢,就開始動用自己的小腦袋打一些小算盤
“你跑的太快了,會弄傷自己的。”
最后一幕Pio的侄子侄女在左邊玩耍,父輩兄弟在右邊招呼他過去,早晨的太陽很刺眼,Pio順著那束光走去了父輩兄弟那邊,真美好,真絕望。
明明就還是個bambino,抽煙喝酒(小侄子侄女也抽煙,還是在家庭聚會上,看到這個鏡頭的時候驚了一下),家里的“大人”全被憲兵帶走了,因為偷電要交9000歐的罰款,他開始偷竊賺錢,去火車上投行李,讓非洲小伙幫他賣掉,掙了多少錢不知道,但看那個“秘密基地”的行李箱越來越多,應該勉強夠補貼家用吧

其實可以打滿。
吉普賽人想象非洲人的包袱。對應于非洲人對吉普賽人的熱情。
吉普賽人身上最明顯的體現出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及伴隨的Nation-State,是如何把一群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圈成了孤島。 變換自己的語言,穿上現代的衣服,甚至改變自己的職業(偷、垃圾),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定居),但心里還是有著抵抗他人壓迫的那股“傳”下來的自由。
舊邊緣遇到新移民,兩個擁有相似“新境遇”的底層,本可以相依為命,遺憾靠對方為生。其實會有新可能。
馬的超現實段落

羅姆男孩:A Ciambra 觀影感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4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