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Julia Child隨外交官丈夫來到法國,歐洲田園式的生活是那么令人向往,Julia也不例外。但真正讓她愛上這個國家的,是這里的美食。她通過一本名為《掌握烹飪法國才的藝術》的書將法國烹飪介紹給“沒有仆人的美國人”。2002年Julie Powell和丈夫搬到了紐約的皇后區,平淡而無聊的生活讓她心生厭倦,唯一能讓她逃避現實的就是烹飪美食。在丈夫的建議下,她開始寫博客“Julie/Julia計劃——做給沒有仆人的美國人”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紀的女人本沒有交集,卻被烹飪美食緊緊的聯系在了一起。
美食類的電影總是有一種令人無法抗拒的吸引力。《電子情書》、《西雅圖夜未眠》、《當哈利遇到莎利》都是導演Nora Ephron的應典之作,這部也不例外。相比較那些浪漫愛情,這部顯得格外清新,就好像主人公在和美食談戀愛。兩個貌似有點傻大姐的女人都在做飯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慰藉。姐做的不是菜,是生活。Julia Child將法國人對生活的態度寫成一本有關美食的書帶回了美國,半個世紀后,在一間狹小的公寓里一位政府的小職員正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365天,524道菜

我并不是一個live to eat的人,對于吃什么總是抱著“隨便啦”的態度,食物對我來說除了特別好吃和特別難吃的之外基本不會留下什么特殊印象,別人讓我評價也只能回答一句不痛不癢的“不錯啊”。所以,雖然愛好重口味的苦苦意外地很推薦這部看起來蠻小清新的美食片還表示她看了好幾遍,我卻始終沒燃起什么興趣去看。
出來留學后,發現腐國的餐廳真的已經難吃到了連我這種人都受不了的地步。。焦得發苦的烤三明治,風味奇特的蔬菜沙拉,啊……不忍回味。生活所迫,必須自己做飯。一開始還是有點eat to live的,反正把東西弄熟能吃就行了,然而有一天突然開始想念金中的砂鍋飯、理工的蜜汁叉燒、媽媽的油淋白菜土豆燉肉可樂雞翅@#¥%&*……再加上幾個親人整天在微信群里問我每天吃啥,做得太丑發給他們看自己都不好意思,于是開始找菜譜了。大二也有陣子自己做飯,跟室友兩個人吃,但每次她覺得好吃我都覺得難吃,我覺得好吃她又覺得難吃,始終沒什么成就感就漸漸懶得做了。不知為什么隔了兩年重拾廚具好像無師自通了,明明沒練過卻比大二時熟練得多

“朱莉與朱莉婭”以女性的名義擁抱男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