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0 17:50
首映:1987-08-28(丹麥)
年代:1987
時長:102分鐘
語言:丹麥語,瑞典語,法語
評分:8.4
觀看數:68719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巴貝特之宴:魂穿一次味覺盛宴
首先聲明,我不懂宗教,我只是想說說自己看完這部電影,心里面的那點點感覺。
其實印象最深的是,宴會前后的對比,之前村里的人們的擔憂害怕——魔宴,他們驚懼的眼神和惶恐不安的神色。
我的聚焦點,到是不是以上,而是在于:宴會之前的某次聚會,村民之間的爭吵矛盾,人們互相指責互相抱怨,鉆牛角尖,對于雞毛蒜皮的事情也無法互相包容與原諒。
宴會之中和宴會之后,村民們變了,他們的臉色開始紅潤,眼睛開始明亮,他們驚嘆于刀叉下的食物和杯中的美酒,他們開始展露笑顏,他們開始互相原諒溝通,表達感情,表達心中的喜悅與愛戀,還有對美食的滿足,幸福感突然爆棚在雙胞胎姐妹的家里。他們不再擔憂畏懼,不再指責抱怨,而滿滿的都是快樂與幸福。
突然就開始想美食這件事情,想起我的一些朋友在吃完食物之后眼睛中的幸福感,這種快樂是可以傳染的。
美食之于人們,不再是多一個滿足點而已,而是打開了心中感知和表達的窗口,美食可以打開人的心扉,誰說享受口腹之欲是不好的,人要學會享受和感知,才能學會諒解和包容。
我愛美食這件事情
在電影課上老師放了這部影片,完全不曉得影片內容,悶頭撞進去看的,竟然看得很入神。
巴貝特面色無辜地坐著,已故老牧師的兩個女兒讀著介紹巴貝特身世的來信,我滿以為這會是個乏味的故事,“看吧,失去了家庭的可憐女人,偷渡到了這個陌生的小村,看她惶恐緊張的神色,一定很無聊……”結果故事發展超乎想象,巴貝特很快學會了做飯,她跟賣魚的商販殺價,跟賣肉的老板談天,“這是個精明的女人”,這是老板對她的評價,也是影片對于巴貝特性格的明確體現。
故事的第一個小波折,也是一次系扣,是團契時小漁村的人們在互相指責、抱怨,盡管兩個女兒試圖把話題引到對主的敬畏感恩上,可人們卻無動于衷。第二次系扣,是巴貝特中了一萬法郎的彩票,牧師的兩個女兒無奈道:“神把她賜予我們,現在要讓我們失去她了”。而巴貝特決定負責起老牧師百年誕辰紀念日的晚宴,她花盡了自己的一萬法郎,為大家準備了這桌法國大餐,最后人們在餐桌上,自發開始歌頌上帝,互相感恩、互相原諒。看到這里,才恍然大悟,中計了……竟然是一部“舌尖上的丹麥”
電影蠱惑天使!崇高-完善-深刻-真正的經驗教訓在理想化的生命意義上. 他們的憧憬,欲望,奉獻在電影結束后引起共鳴,思考時間的推移和方式使看似簡單的故事探討出了生命和愛,藝術和慷慨那些我們真正需要守護的! 珍惜!!
《巴貝特之宴》,1987年戛納電影節獲獎影片,講述了丹麥一人跡罕至的小島上一對清教徒姐妹的人生和選擇,隨著牧師父親的過世,信仰在島上的影響日漸無以為繼。最后姐妹兩收留的從法國逃亡來的巴貝特主動請纓籌備牧師的誕辰晚宴,一席真正的法式大餐。她從法國千辛萬苦買來鵪鶉、家禽、綠龜,各種酒飲等等這些有悖于島民信仰的食材后,姐妹兩焦慮到晚上做噩夢,偷偷跟其他教徒溝通懇請在餐桌上多多包容。開席后,面對精致的餐桌,講究的禮儀
它的主題便是說,因為宗教或者任何意識形態的要求而禁欲,放棄俗世的快樂(earthy happiness)是不好的,食物的美,光線變換的美(the changes of lights show our way to heaven)都是上帝的恩賜。這部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很大原因,在于它映射了XX主義運動。當教士還活著的時候,小鎮的居民因為宗教熱情而看似團結,教士的兩個女兒也為了上帝放棄了自己的幸福,教士死后便分崩離析,巴貝特通過美食這種藝術解放了小鎮的人,最后大家圍著井唱歌,唱的自然是抒情的俗世歌曲。
這豈不是在說,蘇俄或者其他地方的人,因為某種熱情而看似幸福,這種意識形態轟然倒塌之后,他們陷入了問題,而西方的文學電影音樂消費品來拯救他們,讓他們正視了人的欲望,從而走向了幸福嗎?
這樣一個文藝復興的老舊主題,臉譜化的人物構建,如果不是因為符合了意識形態要求,放在今天怎么會值得注意呢?恐怕拍成動畫短片更合適吧。
不過讓我憤怒是它一開頭用了許多不和諧音,擺開了架勢讓人以為要講什么塔可夫斯基一般的事情,可實際上是這么簡單的一個東西。
巴貝特之宴:魂穿一次味覺盛宴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