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11 12:44
首映:1997-01-16(香港)
年代:1997
時長:112 分鐘
語言:粵語
評分:7.7
觀看數:69271
熱播指數:94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基佬四十】讓人流連!這么些年,這種電影就這一兩部
kk,震宇還有過這樣清純的look。十分動人啊。帶著墨鏡流淚的場景,真是悲情到極致了。
sonny,真是最女人啊。特別是敷著面膜爭風吃醋的時候。哈哈哈
這個片名真的很“香港”。基佬這個詞起源是港粵,香港還有部片叫《男人四十》。
起初看到這個名字以為是講同志中年危機的,后來看到劇透又以為是針對同志面對的逼婚危機和出柜難的狀況,等到看到電影后半截的時候才覺出它的現實和酸澀。
豆瓣有評論說“Gay圈的生態在這20年間,似乎沒有什么本質的變化”,我不太了解圈子狀況,但我覺得這位豆友說的對,因為感覺就是gay圈和同志生存情況縮影。
昨晚心情不好,在電話里和別人吵了架,恩,然后,被告之要冷靜...
然后打開PPS就看到了基佬四十這部影片...
有多久沒有看這類同志的影片了...恩,一年多了吧...
那段時間很是瘋狂地追看同志的影片,從蝴蝶開始,到植物學家的女兒,刺青,藍色大門,美少年之戀,last friend ,春光乍泄,花吃了那女孩,暹羅之戀,渺渺.....
由最初的惡心好奇不可理喻到現在的理解允許容忍甚至會產生只有同性才有真愛的想法...
畫面干凈,角度正常,故事簡單......
KK站在甘永烈的靈堂之外那種悲慟,泉對羅家聲的成全,父親轉回頭接受羅家聲的錢所代表的允許,羅家聲為求Sonny原諒而上臺動情唱的歌,還有,像小孩子一樣的Sonny最后回到他和羅家聲的家時的賭氣的樣子...
都讓我為之感動...
影片一直強調的是正確面對真實的自己.
為什么這么愛這部基片,借用片中的臺詞一言概之“大概是因為他讓我覺得舒服吧。”
你能想到哪些同志影片經典的CP?張國榮梁朝偉,吳彥祖馮德倫,或者胡軍劉燁。成功的同志影片里都是英俊年少的演員似乎已成宿命,《基佬四十》算是其中的非典型。
前面說到兩個字:舒服。濃濃的港味,喜劇元素和敏感的社會題材結合得相當之好。
林子祥和陳小春演活了同志情侶,真實有趣,像極了周遭的某一對,就是這樣相處的啊,穩重和傲嬌什么的就是命中注定要一起的。平平淡淡中刻畫出了同志眾生相:林子祥的保守介懷,陳小春的大情大性,吳鎮宇的坦坦蕩蕩和毛俊輝在追求光明和保住家族聲名之間的矛盾。說的也是自我認同、社會歧視、家庭反對、艾滋病、同妻等同志尋常“標簽”,不刻意煽情也不著重于記錄這個群體怎么與常人不同。“沒人知道我的秘密,而我也下定決心,把自己收起來”代入感太強,應該每個Gay都會有過相似的階段,但又完全沒有被邊緣化的沉重感,像是輕輕松松回想了下一路走來的種種。
不管你在哪位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基佬四十》是一部讓人覺得很舒服的同志題材的香港電影。冷靜客觀而又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一軸多線的故事鋪展、不溫不火的劇情節奏、典型而又真實的人物形象、加上一幫名氣甚強的演員的敬業演出,相信不論是同志還是非同志都會覺得這部電影并不會因為是同志題材而顯得有些異類。這部電影是講同志的生活,卻又不那么矯情,畢竟同志也是平常人,所以《基佬四十》就像其它的優秀劇情片一樣,會讓你發笑、會讓你思考、會讓你哀傷、當然也會帶給你感動。
一、同志亦凡人的視角
同志電影很多,因為同志很多、關注同志的人很多。絕大多數的同志電影應該都是正面表現同志的現實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少數讓人感覺有些不適的,只有一個原因——拍得很不好,所以說,只要是拍同志電影,動機和內容肯定都是善意的,甚至是帶有某種期望的,而當鏡頭聚焦到這樣一群人和他們的生活,就像異性戀的文藝愛情片一樣,多數同志電影就不可避免地圍繞“情”字作文章,而且類型多姿多彩:輕松浪漫的,如《十七歲的天空》、《閃亮的日子》、《四角關系》;唯美感傷的
很少的有見對同性戀電影有這么正面的影片,也很少見的同性戀電影里這樣的大團圓結局,是這樣的,為什么一講到同性就非要以畸戀的眼光看待非要以悲劇結尾呢,《蝴蝶君》《藍宇》《天才雷普利》《末路狂花》《斷背山》《春光雜泄》《霸王別姬》《美少年之戀》,我們看過的悲劇已太多,不妖魔化同性,也不要用異樣的角度和曖昧的色彩去看待同性電影,有愛,有感覺就對了,當然或許可以說服一個人兩個人的去改變態度,但整個社會?很欣喜的是這個時代對同性的態度已足夠平和了。
此片的亮點還是在很多幽默的細節,如小春對搶林子祥的深圳小林說“《古惑仔》你有沒有看過,我就是里面說的古惑仔。”
當然最深情的還是吳鎮宇對“他”說的“以后不飛了”。
【基佬四十】讓人流連!這么些年,這種電影就這一兩部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