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1 08:30
首映:1997-09-03(威尼斯電影節) / 1998-01-24(日本)
年代:1997
時長:103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8.7
觀看數:40672
熱播指數:1237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花火》瞎幾把寫的關于畫作的理解
《花-火》,是本片兩大核心意象。
花:多次出現在何度受傷后的畫面里。去花店買花,以及女兒的花畫。喻指美好的生命。
火:山中給妻子放煙花,即firework。絢爛無比又短暫,好似死亡,可是死得無比壯麗。
山中知道妻子死后生不如死,于是搶銀行,殺黑幫,死得像火。
何度努力地去尋找花,尋找生命的寧靜。光嚴寺就是證明。
那個警察家屬,兩者都不是……只是在活著。
你認同哪一個呢?
北野武在日本影壇一直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一來他是黑澤明欽定的接班人,黑澤明稱在北野武的身上看到了日本電影的希望;二來是北野武為人之怪誕,正如他電影的風格一般,經常讓人摸不準頭腦。北野武本人出于自嘲,還專門拍了一部解構自己的《雙面北野武》,對自身存在的多樣性進行解讀。這種站在以作品為中心的他者立場上建立起來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批判,實則有妙處。
一是沒有人會比自己更加清楚自己(當然這也會有例外,畢竟每個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看問題的視角也會不同)
“花火”,從名字上來看就知道,影片所編織的美夢都只是一瞬間就能戳破的幻影。
全片氛圍安靜,久石讓的音樂依舊如夏日田邊的太陽光一樣溫柔。所呈現出的暴力也都只是在霎那之間的事,大部分日式電影與歐美電影之間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歐美電影在表現其暴力美學的部分都會采用帶有強烈刺激感的BGM,但日式電影不會,至少北野武導演不會。
男人是殘忍的警察,若要對別人下手就會毫不猶豫,開片第一場戲便是踹翻了把吃剩的東西放在他車上的清潔工。就算是對來向他催債的黑社會他也可以狠心動手。面對醫生對他妻子死刑的宣告,他的臉上面無表情,在患絕癥的妻子與他合照要挽他手時他也立馬掙脫開。就是這樣一位大男子主義,面對愛人木訥不堪,對別人下手沒輕沒重的人,卻會在面對妻子時垂下頭微笑,幫助已經殉職的同事的妻子。
片子的后半部分都在講兩人的最后之旅,暴力的部分和悲傷的部分都被輕描淡寫地帶過。只留下最后已經不存在了的幻想中的女兒驚詫表情。絢爛如花火的幻境崩潰了,徒留淡淡的悲傷與過往。或許就如另一個負傷妻女離去的警察所想一樣
1997年威尼斯電影節頒獎禮上,北野武憑借《花火》,斬獲金獅,他的獲獎感言是“你看,我的一半臉笑了!”
嗯,從客觀上講,94年的那場車禍造成了北野武左臉的面癱;但從藝術上看,這就是他的幽默風格,哭與笑的位置,在場人覺得水火不容的局面下造就了奇異的缺憾之美。
了解影片片名:花hana,在日語中意味著生;火bi,則意味著死亡。同樣的人生大題,當他以掛名北野武的身份再一次出現時,給了每一個人享受從暴力抓住溫情的機會。雖然是冷飯再炒,卻讓我自己有著心被堵住又突然放下的暢快之感!
《花火》,在暴力背景下的溫情四溢,導演如同往常設計這一個個看似配角的主角。我想起《玩偶》(很遺憾至今無緣去看),這部號稱全劇始終未開一次搶的暴力。而《花火》則純粹得多。
西走的是硬派刑警的路線,但仍在一連串的打擊下變得極端而最后走上絕路(其實想來,那究竟到底是不是絕路)。按照網友的說法:本片刻畫出生存的痛苦與美好,死亡的輕易與艱難,以及生死之間來回旋轉的關系。在導演的鏡頭下,槍聲的簡潔明亮,血漿的唯美式噴灑
切入正題
西佳敬
堀部
——警官
二人的聯系從一場行動意外,從內到外形成了。
開端的配樂幾乎為整個片子奠定了情緒和情感調性。以舒展的方式,遠景式打開了這個略顯悲情的開端。
西佳敬和何度,必要性地交代了決定整個(事件)大方向的信息。堀部的意外,成為在強大必然因素后牽動整個過程的根本條件。從這一點出發,真正構成了片子的立意,在不同層面,通過多重手段,以倔部的意外事故為原點,西佳敬與其不幸的妻子為核心,以傳達北野武的生命觀點。
嚴格來說
《花火》瞎幾把寫的關于畫作的理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6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