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尊重梅里爾斯特里普,但如果你要我給她在此片里飾演的這個角色下個定義的話,我還是喜歡把這個角色定義為一個“蕩婦”,一個不得已的蕩婦。
她的選擇太痛苦了,那個女兒的慘叫聲讓每一個聽到的人恨不得捂上耳朵。如果她真的能保住兒子的話,那多多少少還有一點點安慰。然而,當她知道她的選擇不但沒有任何作用,而且自己成了親手殺害女兒的兇手的時候,她自己的生命對于她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不是遇到了那個可愛的瘋子,她也許早就死了,但是他的幻想和激情給了她在夢里活下去的最后一點意義,而這種夢幻絕對是活在現實中的作家所無法給她的。作家試圖把她拉回到現實中來,但是她能嗎?經歷了這樣痛苦的她,豈是一個年輕孩子作家所能理解的?
蘇菲的抉擇又豈止是一個女人的抉擇,它實際上隱喻了戰爭中整個歐洲的抉擇,在經歷了如此令人痛苦的戰爭之后,整個歐洲的心靈也象一個放蕩的少婦的內心一樣殘缺不全,影片里其實有一句不太引人注意的對白,深刻地道出了這一切:別忘了一戰結束之后德國人民遭受的苦難。是啊

梅姨好美!演技好好,特別是母親那里絕望崩潰,剜心之痛。看完半天沒緩過來,最后的死亡竟然感覺很溫馨,和愛人一起相擁像一幅油畫一樣,自己選擇的死亡或許對她而言是最終極的自由。
發現我對瘋狂的悲劇角色莫名偏愛,以及,總有一種錯覺:精神異常的是Stingo,特別是他告白的時候,也太自我主義了。
因為活人書寫歷史,小說家會不會在整個過程中將自己美化了,開了一個暗黑的腦洞,兩個男人中的二選一,其實與自己的孩子中二選一相同,都是Sophie’s Choice
因為是金叔最愛的片子之一,而一直以來對梅姨沒太大感覺,但看過之后突然發現為什么大家如此評價了。
這里有歷史,有愛情,有激情,也有友情。最重要的那份親情,被歷史洪流沖擊得所剩無幾,而蘇菲與內森的愛情拯救了她。但這份愛情愛得如此死去活來,兩人皆痛苦不堪。樓下卻搬來作家鄰居斯丁戈,令生活再次充滿生機。
蘇菲在影片中對自己的曾經進行了三次講述。一次的漫不經心,一次的驚心動魄,一次的生死離別。斯丁戈愛上這個女人,一個經歷如此多的女人,而自己卻沒有經歷過愛情和生死。
最終的結局是蘇菲的選擇,她選擇她愛并且也愛他的男人在一起,所有選擇都是無悔的,可以坦然講述出來的。兩難的時候才需要選擇,那么怎樣選擇才是正確的?沒有是否正確,只有是否后悔。

蘇菲的抉擇:演技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