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阿湯哥演過的最好片子,誰說人帥沒演技來著,可惜后來阿湯哥忙著耍帥做特工去了。關于越戰,想到很多,多年前庫布力克的《全金屬外殼》依然是講述越戰至今無法逾越的經典,而奧利弗斯通的《生于七月四日》更關注的是戰后軍人對戰爭的反思,戰爭除了對人身體的毀滅,更多的是對人性最大的扭曲和摧殘,影片的最后借助威爾遜父親之口問出,我至今不知道為什么我們的政府要去那么遙遠的地方發動一場戰爭,犧牲那么多大好青年有什么意義?
嗯,很自然的想起朝鮮戰爭,多年后你也會有同樣的疑惑吧,當年雄赳赳氣昂昂的“志愿軍”,和影片中的男主不也一樣抱著保家衛國的熱忱去遠赴戰場,結果成為意識形態的炮灰、政府的棋子客死異鄉,我們知道越戰后美國上上下下都在深刻反思越戰,并承認是個錯誤的決定失敗的戰爭,而我們的朝鮮戰爭至今還諱莫如深,曾經教導我們的歷史書統一口徑告訴我們那是一場正義之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我妹,用幾十萬的大好青年生命就換來這國際地位嗎!然而確實如此嗎

在大學期間曾經看過一次,但由于當時民主與自由的意識還沒有得到開發,除了感動主人公的遭遇和堅持外,不能理解當中的深意。1月份全面對越戰進行了解,有機會重新觀看一次,理解深刻。
這是一個美國人對“愛國”這一民族主義信仰的一次深刻的解剖,而剖析的結果是:“愛國”就是熱愛和保護每一個人民的基本權利和利益,在越戰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并在生活中明白這個道理之后,他義無反顧的走上了“反戰運動”的道路,并成了反戰運動的領導人,并最終參加總統競選演說。
這是一部通過越戰的題材,讓美國人重新反思愛國和自我思考的問題,越戰只是一次環境背景,最重要的是深入到每一個美國人 在政治生活中的信仰的反思的問題。民主自由的國家 ,是通過這些一次次的反思鞏固和完善起來的。他無情地在嘲諷著現在中國知識分子在一次次重復著百年前先人關于“民主選擇”與“國人素質”之間的爭論

《生于七月四日》耀眼的傳記片 越南戰爭,中國,美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