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從小在江邊長大的孩子,對麻辣燙中“麻”的概念一直是花椒帶來的。北上求學之后,對街邊賣的“麻辣燙”頗為好奇,因為在我的印象里,北方的胃對“麻”并沒有那么兼容。點綴可以,但這樣大規模的吃就是奇怪了。
嘗試之后才知道,北京麻辣燙里的“麻”并不是花椒,而是學名叫芝麻醬,被簡稱為“麻醬”的東西。正宗與否另說,但把刺激的花椒改為平和的麻醬,至少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味蕾。以至于之后幾年在全國各處都有“正宗北京麻辣燙”的招牌。
電影同樣如此,97年的張楊還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導演,《愛情麻辣燙》中也有一股銳氣。無論是分段式的結構,還是大量流行音樂的鋪陳,對當時的地上電影市場都是一種極大的沖擊。現在看起來《愛情麻辣燙》中有大量商業電影元素存在,但在當年,卻要歸結到“藝術片”的范疇。雖然這部“藝術片”后來拿下了3000萬的票房,比當時很多“商業片”的票房要高上好幾倍。
這部沖擊式的作品,完全配的上川籍麻辣燙里花椒的麻。
19年后又一部張楊的《愛情麻辣燙之情定終身》走進了電影院,不過這次,張楊的名字比導演更靠前

愛情麻辣燙之情定終身:熱情散去,終歸平淡?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8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