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看了兩遍,第一遍很匪夷所思,第二遍借助了一些解說逐漸能領悟到一些影片傳達的信息。
初次觀影時,前半部分我梳理的很清晰,作家和女士因為簽售會相識,作家提出復制品和原作同樣啟迪觀看者。通過女士和作家在車內的對話,可以看出她不能完全認同作家的觀點,并且嘲笑持有同樣觀點的妹妹。作家試圖說服女人,并強調藝術品的價值在于讓人們享樂,它的真偽并不重要。但談話進行的并不順利,二人陷入了僵持的狀態。隨后,女人主動提出帶男人去一家藝術館,那里的贗品曾以假亂真,她認為這能夠驗證作家的觀點
文/caesarphoenix
這部影片特別之處在于將兩個角色(《合法副本》的作者米勒、法國女人的丈夫)統一于一個演員,其角色轉換主要是通過語言的切換。
作為藝術批評家米勒只會說英語,在咖啡館(黑咖啡和卡布奇諾)前的段落里該演員只說英語。法國女人和咖啡店女老板的對話,也表明她會三種語言(法語、意大利語、英語),而米勒只會英語。
但當法國女人把他當作自己的丈夫向咖啡店老板介紹后,兩人的對話往往更接近于丈夫和妻子間的談話,并且男演員也說起了法語。雖然有時他又說回英語,比如喝紅酒那段的身份跳轉。
但這種區隔也并不是截然的,影片有意的模糊了角色間的界限。正如米勒在藝術館中看到那幅畫時所表達的:為什么要強調真品與贗品,欣賞它們的美就好了。
模糊角色的意圖在咖啡館段落前就在進行了,比如在車上談到妹妹瑪麗時,兩人對于責任——自由的沖突性論述就已開始。在咖啡館時,米勒講到創作靈感來源的那對母子,和法國女人與其孩子的關系是完全相同的(并且她們原來也住在弗洛倫薩)。

《合法副本》,2010。整場電影幾乎就是男女主角的對話,但我卻看得很投入,喜歡。導演是伊朗的Abbas,有趣,我印象中阿拉伯世界的電影,是寶萊塢的歌舞片,俊男美女,單調的情節和旋律。
但阿巴斯令我必須轉變視角。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對白考究,風景沁人。法國女主角Juliette Binoche在法意英三種語言間協調切換,其強大的語言能力在更強大的表演能力烘托下,使本就不俗的影片提高一個檔次。故事發生在美麗的意大利小鎮,男女主角穿梭在一系列安寧的風景意象中,話鋒睿智的討論從藝術到家庭,文藝氣十足。

“合法副本”愛是對談,不是獨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