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3D電影,帶著眼鏡,還坐在第五排,開始,頭暈暈的。 不過,因為3D讓這部片子有了劇場感,頭暈,忍了。
片中,皮娜出現的并不多,舞蹈,也只是那一點零星的片段。可奇怪的是,一個不在舞臺上的人,靈魂像幽靈般充斥的舞臺,舞者是她的化身,詮釋著她的東西。(事后在想,加入她的舞團,是幸運還是不幸?總覺得舞團中,女演員有天份的不多,更多像皮娜的皮影,詮釋著她牽引的意識)
那一點零星舞蹈中的她,瘦的沒有一點美感,可是她在那,中心就在那。上世紀60年代做的戲,今天看來依然充滿現代感。有些人,天生屬于舞蹈,用舞蹈表達情感,用舞蹈表達看到的世界和自己對世界的情感,疑惑、掙扎、突破、愛戀~~~
突然覺得,沒有文字的東西,比語言,有更廣闊的邊境~~~

有點七十二門徒給孔子開追悼會的意思。大伙挨個自我介紹一番,然后靈堂表演個才藝,蹦個迪啥的。
開頭快半個小時沒趕上,大多數時間在不知所謂的困惑中度過,但是不困,蠻新鮮的。
男芭蕾憂傷板車橫臥。氛圍比較陰間,隧道上畫的小孩滲人。
小裁縫。全靠手活和節奏感,輕盈有趣。男舞者很有派頭,像法國新浪潮里的人物。
《交際舞》冗長,好牙展示,群舞大多沒什么意思,表達做不到精微。不過這里電影剪輯深度參與了舞蹈,趣。這種情況重復多次。
怪獸音地鐵行走+順風耳后排乘車。莫名其妙

1.巴黎歌劇院爆發那場世紀大戰
看了電影《Pina皮娜》,一部紀錄片,開場一群人光腳赤足狂野起舞排演《春之祭》14分鐘之久。這是一部紀錄片,關于現代舞大師皮娜·鮑什的紀錄片。她被譽為現代舞大師,有德國現代舞“第一夫人”之稱。她本人現在已經去世了。去世前,來過中國演出。
皮娜·鮑什是一位現代舞編舞大師,精力旺盛且極富個人魅力。68歲依然美貌依舊。
影片一開始以寫實手法拍攝在劇院里從裝臺開始,到演出現場,將近15分鐘演出皮娜鮑什編舞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
導演是維姆·文德斯。和皮娜·鮑什是好友。文德斯是一位杰出的大導演。也是皮娜·鮑什的粉絲。
看了這段作品,很多年以來,看到影像的時候,我終于理解當年為什么這部交響樂,明明好端端的一部芭蕾舞演出,卻引發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暴亂。
2.我摯愛的斯特拉文斯基和《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可是,人們的審美和藝術家的眼光總是不同步——首演時候的觀眾們差點毀了這部交響樂歷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本片實在難負皮娜的盛名和如此之多盲目觀眾的追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