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b站看的,印象有點不清了,看之前看過簡介,所以快進著看完的,故事情節其實挺簡單的,人物也不難理解,但是礙于時代背景,顯得尤其特殊,特別是放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有點宣傳教育啟化民智的意味。對改革開放初期上海社會實況感興趣的可以看看,生活氣息很濃,打發打發時間嘛,蒽,皇阿瑪是年輕的,女主是美的。

當年26歲的“皇阿瑪”張鐵林和30歲的龔雪傾情演繹的一曲貧民的愛之歌。影片獲文化部1983年優秀故事片一等獎等多項大獎。
70年代末,回城知青的工作都不好找,能夠自食其力干份個體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生存之道了。修車攤的小伙子和門口街巷裁縫攤的女人,一來二去的,終生情愫。
龔雪是公認的80年代中國影壇最美的美人。1984年,龔雪憑借本片中的秦楠形象,獲得中國電影“百花獎”和“金雞獎”的“最佳女演員”,觀眾選票和專家評選意見空前統一。
影片淡雅、清新,美麗的蘇州河畔和動人的情感,深情雋永,狂風暴雨中的一葉綠洲,濁浪中的清流,擱現在看也不失為一部撫慰心靈的好電影。
http://t.cn/RUmnXVp[/cp]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使得自我意識和個性價值得以解放和釋放,作為九零后的我也早已適應了更為熱烈的情感表達方式,而且這似乎看起來也無可厚非。
但是,無論如何,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更相信含蓄美的內在力量。對于愛的表達,直抒胸臆自然無從非議,親密的表露也往往是意由心生的結果。但是,東方人的審美邏輯,會更傾向于在意會中尋求含蓄之美感。
誠如影片《大橋下面》中的故事線索: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一樣,雖說愛的表達是欲說還休的,但確實真摯而純凈的。許是受自身感情歷程所帶來的感情觀影響

《大橋下面》1984年,中國社會的美與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19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