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鏡頭真多,我都奇怪這么多人怎么沒人看過一眼鏡頭。
非常不喜歡男主人公,那么多猶太人遇難后被焚尸揚灰,偏你的兒子特殊,他就得有一個正經的猶太葬儀。
在找拉比(猶太教士)的過程中真實的表現了其自私涼薄,天大地大什么都比不上我兒子的死后事大,萬事都得為這事讓路。
你們其他人也必須幫我,而我可以不幫你們,我甚至可以害死你們。
在河邊找到的拉比不愿幫忙,他就威脅要戳穿拉比的身份。
特遣隊員偷偷弄到炸藥,他非要去接頭取回炸藥,然后給丟了。
好幾十個活人命比不上你崽子的死后事重要。
在電影后半段我無時無刻不希望他忽然死去,帶著沒能把兒子埋葬的遺憾死去,或者找到的拉比是個假拉比,不會真正的葬儀禱詞(這一條倒是實現了),讓你從頭到位白忙一場。
***************
其實我真感覺這種影片立場挺不正確的,你要反應集中營的殘酷,也應該選個好對象好角度。
同樣立場不正的還有一部片子,去年金棕櫚影片《流浪的迪潘》,表現了斯里蘭卡難民逃到法國后渴望平靜生活而不得的痛苦。

納粹集中營特遣”隊員的猶太人索爾是處理死尸的囚犯,在例行清理毒氣室遇難者尸體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少年的尸體,認定是自己兒子,而事實上周圍人說他并沒有兒子。
從那一刻起,他冒險再次找到、保護兒子的遺體,并報定一個信念:找到一位猶太牧師為這個兒子下葬。
其他的隊員意識到自己最終也將進入毒氣室,開始密謀反抗,而索爾卻懷著執念,致周邊人于不顧,甚至冒著自己生命危險,營救了一名冒牌的牧師。逃進樹林,索爾想埋葬兒子,才發現牧師并不會誦經。面臨納粹的追殺,索爾帶著兒子尸體與大家一起渡河

《索爾之子》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以主人公第一視角呈現出“二戰集中營”黑暗寫實影片。導演刻意的將毒氣室、焚尸爐、萬人坑一步步展示在觀眾面前,并且主人公第一視角無疑是把觀眾置身其中,影片不斷強調主人公只是希望死去的“兒子”能夠擁有一場儀式葬禮,卻蜻蜓點水般體現這一觀點,并不能讓我完全相信。
個人認為導演的用意旨在描寫“集中營”的殘酷,第一視角充分證明這一觀點。對于生活在二戰集中營的人們來說已經意味著死亡,“生”只不過是對生命的美好信仰,影片以葬子為敘事展開,實則以葬子為脈絡讓關押在集中營的俘虜們順理成章的面對死亡降臨。

“索爾之子”人性荒漠中的一朵奇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