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1 08:26
首映:2010-07-02(中國大陸) / 2010-05-16(戛納電影節)
年代:2010
時長:116分鐘(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上海話,
評分:7.4
觀看數:90678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海上傳奇”這是一部老人看的片子
昨晚去當代moma看了首映。116分鐘的片子,很喜歡。
和《二十四城記》一樣的紀錄片電影,不過這次全部是人物訪談,而且是膠片拍的。
趙濤在里面走來走去,最后賈樟柯揭秘說,她其實是個鬼。
我打算推薦給我爸媽看看。
當時的觀后感是,我們其實還什么都沒經歷過,不是一定要經過什么大風大浪,而是其實什么都不算什么。
期待導演版。
p.s.,如果你認識(至少是知道)片子里面采訪的18個人物,并且看過、聽過那些電影、那些歌,也就是說,你是個了解歷史的文青(最好還對政治敏感),那么你肯定能看懂。
p.p.s.,不過也許誰都不認識的話看過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比如我爸媽,所以我應該和他們一起再看一遍,坐他們中間,好像第二遍看《建國大業》。
如果是上海,它僅僅是中國關于一座城市深仇、血海、自強、發展、奔騰的屈辱史、自信史、發展史;如果是傳奇,它是幫會老大、歌女舞姬、政界領袖、商海巨頭、投機大王、新貴小資在誰主沉浮的時代演繹著的幾段僅僅關于家族和個人的血淚史、自戀史、投機史;如果是海上,它就成了上海、香港、臺灣那些在苦難年代流離失所、背井飄洋的華人的苦難史、漂泊史、時代史。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感性地書寫關于這部電影的感受,我愿意這樣表達:你拂過我心尖,卻撩動我心底。
我不喜歡這部電影,最早看《二十四城記》的時候,我就一度懷疑賈樟柯做偽紀錄片的初衷,之所以“偽”,是因為他要用他的鏡頭稍稍干預觀者的視角并強加一些自己的意圖,遺憾地是,賈樟柯遠沒有陸川那樣頑橫激烈、陽剛罷氣,他的“偽”風格總是讓其視聽語言呈現的那般含蓄、溫婉、憂傷,卻又強迫你去讀懂,這種感覺就跟“女追難隔層紗”一般糾結和舉步維艱。我沒有統計過賈樟柯組接影片的鏡頭總數,整體看來,7分篇幅在做18位名流后代的采訪記
記錄的黯淡調子,看的時候我對時間迷茫了,力圖從色調里分辨找出每一部的區別,然后發現完全是徒勞,于是細細看下去。
每個城市都是一個傳奇,尤其是上海。一直喜歡和老人聊天,尤其是走過舊社會的老人,他們中的一些人都統一有那么一種調調,有點洋氣,有點守舊,說話里透著一點點炫耀和對舊時的懷念。我想除了海派這個詞沒有那個更合適這些電影里的老人。老中青三代人,講了自己和上海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很喜歡張心漪說話的語氣,要是能和她聊天一定能讓我高興好久。
我并不是個善于聊天的人,但每次和老人聊天都能讓我專注的傾聽和揣摩,一下子就能安靜起來。
每個人都有一個成長過程,他們也都年輕過,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你總能找到他們年輕時的風華絕代。但在這兒絲毫看不出來英雄老矣美人遲暮的悲哀,更多的淡然生活的態度,他們描述舊時生活的時候眼睛里有一種光,說到難過時傷心落下淚來,我隨著他們的描述想象那些場景,恍惚中像是回到了那個時候。
費穆的《小城之春》和周璇的《天涯歌女》,在阮玲玉的《神女》之后
即使優秀如《KJ音樂人生》這樣的紀錄片,也只能作為一個罕見的代表在票房上有所表現。也難怪賈樟柯只能趁著世博的狂熱為他紀錄片的夢想找到投資方。很多聲音說這部片是“世博獻禮”,噢,你該很清楚賈樟柯是怎樣的一個人。
從敘事方式來說,由十八個人,從最老的1918年出生的,到最年輕的韓寒,分別訴說他們各自對上海的記憶,組成一幅連貫的組圖,為我們勾勒出一個非上海人能想象出來的畫面。令人詫異的是全部敘述者的身份都是不是所謂的“普通人”,從杜月笙的女兒到上官云珠的兒子,從陳丹青到韓寒。按照賈導的說法,這些人的故事,能更好地濃縮關于上海的記憶。你會驚訝的發現,那些屬于上流社會的老上海,在他們的上海話中夾雜著純正的音樂,陶醉在他們關于那過去的記憶中。你也會發現那些移居到香港、臺灣的上海人對上海的依戀和那份固有的驕傲。
賈導在整個敘事的時間軸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時間,一個是解放時期,一個是文革時期。從個人的敘事反應到整個的現實,個人命運的改變也是整個社會變化的體現。解放,使一部分上海人流向香港和臺灣
“海上傳奇”這是一部老人看的片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