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11 19:23
首映:2015-04-17(美國)
年代:2015
時長:137分鐘
語言:英語,俄語
評分:6.7
觀看數:91252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44號孩子】和梁文道的書評比起來好像確實差了點
其實我挺佩服香港人的商業頭腦,每次引進外語片大都能搞出吸引眼球的“花式”片名,這部也是好案例叫作:《叛國追兇》。就是因這片名讓我產生興趣,還特意遷就行程買票觀影。如果直譯為原版的《44號孩子》呢?若沒看簡介或者原著的人還有可能誤會是兒童片。
盡管《44號孩子》的名稱忠于原著,其含義也是觀影后才能明了,那么第44個孩子又意味著什么?從影片中給出的線索:劇情交代已經死了43個孩子,警方都判為“意外事故”或“草率結案”,可是只要細心匯總,死因異常顯然犯罪手法如出一轍,但真兇至今逍遙法外,死去孩子們是被忽視的性命,直到第44個孩子的尸體曝光后,警方態度仍未改變,因為政府立場始終不承認完美社會有兇殺案,這才引發了男主角Leo對國家權力的信仰動搖。
Leo由忠誠轉到懷疑,是對孩子的重視和彰顯人性。孩子在蘇聯社會中是希望與未來,影片也反復出現非案情的孩子情節,例如開場的小Leo被大人們肯定與栽培,效力國安時拯救了兩位女孩,結尾又呼應收養等。
在看簡介時,也留意到短評有抱怨提到:故事線程多又急、沒有深入等弊病
喜歡另一個譯名《叛國追兇》,背叛謊言堆砌成的“完美”國家,追查真兇捍衛良知,揭露黑暗極權的政治片安插懸疑兇殺案主線,奇卡提羅食人案被移植到50年代。感覺受片長所限,編導們在政治、驚悚、懸疑的比重上搖擺不定詳略不當,導致主線的懸疑驚悚被過重篇幅的極權主義揭露喧賓奪主,還造就眾多莫名其妙:如瓦西里瞬間就變頭號反派、莫名其妙地和男主搶女主....需要觀眾自行腦補。
老湯固然合適不得善終、不可奪志的猛士形象幫派片。但最適合他的角色,應該是早婚早戀北愛游擊隊員和中老年愛爾蘭酒鬼詩人。前者現在演正當時,后者可于十年后出演。并且片中其可以吹噓一下拳擊經歷兼順勢睥睨一下作為末流拳手的同儕、海明威先生。
當然話說回來、本片中衣襟大敞動輒往桌子上拍槍、良知未泯功過對半開的中級蘇聯軍官形象已經屬于刻意修正美化過的不公正認知。大有為審美意義已臻極度僵化無趣的利維坦帝國貼金改觀的重大功效。
44號孩子
MGB)的特工,他盡忠職守、熱愛自己的國家,充滿理想主義。作為一名戰斗英雄,Leo享受國家給予的特別待遇,不僅他自己一家住在莫斯科的豪宅區,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很好的公寓。盡管也秘密逮捕和刑訊逼供,但Leo認為這都是為了國家利益。
------若是故事就到這里結束,該是多好呢?
回頭看,難道當下,歐美俄們的特工都改行體育運動員和面包師了?電影只是電影,騙取觀眾90分鐘的注意力罷了!
讓一群英國演員演俄國人,講一口俄國口音的英文,也是醉了。當然,既然有湯姆·哈迪
Tom Hardy和加里·奧德曼Gary Oldman這種好演員坐鎮,又打著斯大林時代的鮮明記號,故事性自然不在話下。不可否認,湯姆·哈迪Tom Hardy有自己的套路,能把所有的電影都往他自己的套路里帶,再好的演員也不能所謂的百變。
整體顯得有些別扭,除了奇怪的英語對白,還有那營造得十分詭異的氛圍。前半段講一個孤兒投身于“老大哥”的懷抱,從此根紅苗正地維護一個體系,即使要去懷疑自己最深愛的女人;因緣際會之下,在糾結中走上反叛之路;很像那種三觀極正的斯大林控訴片,后半段倒是有點懸疑片的味道。如果說前半段是鋪墊,這個鋪墊的成份顯得太過頭了。
看了有一段時間了,覺得這部電影值得寫一寫,不寫出來不舒服。
梁文道在某節目里面推薦過這本書,說這本書的故事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他只是一根竹簽簽,蘇聯社會中的點點滴滴才是正本書想表達的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原來聽高曉松采訪馬親王也說過,寫歷史小說沒有大量的具體的物件和細節就很難讓人真正沉浸進去。
好了,回到梁文道,我覺得我怎么說都不過癮,你們可以去看那個節目,開卷八分鐘,一搜就有。
還是簡單敘述一下吧,笑,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也是我覺得電影表達的不夠的
【44號孩子】和梁文道的書評比起來好像確實差了點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1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