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2 12:40
首映:1982-11-26(中國香港)
年代:1982
時長:96分鐘
語言:粵語,日語,漢語普通
評分:7.5
觀看數:67998
熱播指數:289
來源網:三年影視
記23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上的《烈火青春》導演剪輯版
雖然看的電影不算多,但看完烈火青春,一下就讓人想起了猜火車。不同的開頭,不同的結尾罷了。烈火青春,迷茫卻又青春的青春:蜷縮似嬰兒的動作;電視里怪誕的舞蹈;收音機里雄渾的第五交響樂;靜止而揚帆的長船。構建了四個年輕人的全部世界。這是一個靜態而沖動的世界。
而猜火車則不同,同樣的逼仄,同樣的迷茫,但場景更多的發生在白天,盡管這是一個顛倒黑白的世界。
反觀烈火青春,大部分的場景發生在黑夜。黑夜,人們可以撕下白日里虛偽的面具,而在夜里盡情的釋放。
平心而論,在劇情設計以及剪輯方面,烈火青春存在諸多的問題,得到最多詬病的即是電影的最后三分鐘,四個演員迅速死去,結束。
看烈火青春的影評,用的最多的語匯,“殘酷”“迷茫”“揮霍”……誠然,這也是影片著力表現的,無論是公車上無所顧忌的性,還是“只有肉體,直接的肉體”,直至“什么是社會,我們就是社會”。性、清揚、無羈,都承載于揚帆的長船,離開現實的香港,駛向理想的阿拉伯。
然而,一把軍刀,讓這一切,戛然而止。于是,眾人云:殘酷啊!
然而對我而言
早在一百年前,尼采預言了活在城市中的新游牧人思想。這些所謂新游牧人對社會規範置若妄聞,想要在被編碼的社會地位中逃脫。他們質疑被過時道德信條虛無化了的社會觀念,他們反對壓抑慾望,甚至認為要透過解放慾望來讓一切價值重估。
受著這樣的思潮影響,譚家明敏感地相中了八十年代年青人體內的新游牧人因子,並藉著對道德觀念中、諸種慾望之中,至為敏感的性慾的描寫,創作了一部具十足衝擊力,蘊含哲學、文化與藝術內涵的烈火電影。
縱然當時製作這部電影的公司主張集體創作,起用了包括譚家明在內共六位編劇,無可置疑地壓抑了譚導的創作空間,甚至影片到了攝製後期因超出預算而把譚導換走,但電影好些處理手法所交出的震撼力仍然讓筆者目瞪口呆。
電影開場的一段就已闡明了破除規範的概念,大班年輕女孩在泳池內喧鬧追逐,任憑湯鎮業把規矩記得如何熟稔,喊得如何振振有詞,他還是被一下子推到落水,甚至連熱褲一般的最後防線也被剝離。
然而,這個剝離可不單純是一個玩笑。湯鎮業作為救生員,造為其制服一部份的剝離,象徵著的是一個社會地位的剝離
記23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上的《烈火青春》導演剪輯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2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