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3 14:02
首映:2009-10-10(日本)
年代:2009
時長:112 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6.6
觀看數:36637
來源網:三年影院
《彷徨之刃》深刻!不是快意恩仇,慢到割裂人心,正如現實
從原著過來的,四年前在書店里看的。有些細節沒有拍出來,還是刪減了?沒有原著里面那么血腥。結尾不錯,“給他的懲罰不是死亡,而應該是面對死亡的恐懼。”一個單親爸爸,女兒是他的全世界啊,卻被不良少年蹂躪,視頻將那最不堪的一幕永遠保留。可能是移情吧,再不好的孩子都是父母的珍寶,同樣的痛苦為什么要讓其他父母再承受一遍呢,理性戰勝了一切,獵槍里沒有子彈。
《祈禱落幕時》中的父親也令我記憶深刻,可以為了女兒放棄一切,給了女兒生命,又把自己的生命也附贈給女兒。
日本電影《彷徨之刃》,東野圭吾的小說改編。
創作者非常用心,鏡頭很唯美,像文藝電影,交代緩慢浮過的白云,安靜肅穆的雪地,城市的黎明,旅館的蜘蛛網,延伸至地平線遠端的公路等。
演員也十分精準,受害者之父,兩位探長,包括后來出現的旅館父女,表演都十分精準,許多動作是以極慢極慢的鏡頭展現的,如父親潛入兇手出租屋之后,鏡頭慢到極致,顫顫巍巍的老者動作,且一言未發,一鏡到底,演員用肢體語言表現出多層次,絕了,調度者和表演者都很厲害。
最后的結局可能沒那么快意恩仇,但又如此現實
整個電影描述的基調是陰暗的,但是華麗麗的慢啊!!!這種劇情應該給人以緊張和憤怒的觀感,完全沒表達出來啊!!整個一拖沓!每個人人物性格被改的七零八落啊有木有!!請忠實原著啊!!心理活動完全沒刻畫出來啊!!寺尾聰的演技完全沒有發揮啊!
《彷徨之刃》的主題——青少年犯罪,是我最不喜歡看到的小說類型。相較于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撇開BT為了殺人而殺人)多數表現為權、錢、色、仇幾個方面,青少年犯罪更多的表現為以享樂為主。他們沒有是非觀念,也沒有太多功利性。犯罪的低齡化,手法卻成人化,這種直接的惡意表現得更為邪惡與殘忍。
“以暴制暴,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嗎?”片中女人對長峰提出這個問題。長峰沉默以對。劇中另一個受害者的父親看到女兒被殘忍對待的錄像后哭喊著:死刑!不是受害者的親人是無法真切地體會到親人的傷痛與恨意的。自己珍若生命的女兒就這樣被人當作無機質的肉塊般殘酷無情地破壞了,試問,怎么能不恨!?即使加害者是個未成年人要如何才能不恨,如何才能原諒!
因為是未成年人,所以被逮捕了也不能給予很重地懲罰,心頭的恨無法消除,父親憤而親自去懲罰加害者。女人說作為受害者女兒一定也不希望看到父親為了復仇而毀去自己的人生。但是,父親的人生從女兒被殺那一刻早已被毀壞了。如果法律不能為女兒真正地討回公道,那么就由她的父親來為她討吧
妻子因癌癥去世,留下年幼的女兒跟自己相依為命,然而很多年后,等到她長到最好的花季年齡,卻被人以近乎喪失人性的手法輕視,蹂躪,殺害。那個總是把畫筆握的很牢靠的建筑師父親,卻在太過真實的影像面前失了神。
他的乖巧天使還是在最后的幾秒閉上了眼睛,電視機發出碟片放完后刺耳的調整音。他失去的,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跟影片開頭那個專業畫板前露出睿智神情的男人不同,接到訊息后他就歇斯底里的趕往殺害女兒兇手的所在地,在那間破爛不堪散發著腐朽氣味的房間里,一向生活考究的他蜷縮隱藏著,待到送偷走他天使的人下了地獄。
與行善者不同,魔鬼因為底氣不足總是結伙行動。就這樣,將殺人的自白書投進信箱,然后再把奮不顧身的念頭打包到行李里面,從再也不打算歸來的家里出發了。
一生都是在處理房屋構造問題的人,不怎么懂得尋找目標人物。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檢查電話信箱里是不是像上一次一樣突然蹦出兇手所在地的秘密信息。因為心急,連有倒塌危險的木屋也不放過,終于還是受了傷,日本北部的雪里,坐著虛弱又決絕的老人,和他流血的腿
《彷徨之刃》深刻!不是快意恩仇,慢到割裂人心,正如現實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