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3 20:09
首映:1987-10-07
年代:1987
時長:104 分鐘
語言:法語,德語,英語,希
評分:8.5
觀看數:99876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再見,孩子們】又見1987
路易·馬勒是法國新浪潮的一員,研究新浪潮電影總繞不開他,但他又似乎和新浪潮的圈子頗為疏離:他沒有像特呂弗、戈達爾等人那樣撰寫過影評,也就是說,他不是所謂“作者論”的創始者。雖然如此,他顯然是“作者論”的詮釋著,縱觀他的創作生涯,從最初《通往絞刑架的電梯》到最后的《烈火情人》,他都是最有創作自覺的導演。
《再見,孩子們》的拍攝已是導演創作晚期,此時他剛從美國回到法國,感到有創作一部回憶童年的電影的必要
平鋪直敘了二戰期間一間法國寄宿學校里,一個法國男孩朱利安(不知道是不是路易馬勒自己)和一個來自德國的猶太男孩波奈間的友誼,猶太男孩被告密,被蓋世太保抓走,給作者心理留下永遠的創傷。路易馬勒說過:我所有的電影都是以純真的喪失為主題的。但本片并沒有孩子喪失純真,只有人告別童年。伙伴的死去將大人世界的冷酷直接強迫他們直面接受,影響他們的一生,戰爭太過殘酷,而導演平靜的敘述他的經歷,沒有加入任何刻意的煽情成分。1944年1月的某個早晨,是作者刻骨銘心的早晨。太保離開,鐵門關上后,朱利安用畫外音的方式替路易馬勒傳達了心里話,此時我才明白這片子融合了導演親身經歷,傳達出淡淡的不會消散的真情實感。
在法國新浪潮那幫導演里,最喜歡的是戈達爾,最耐看的是特呂弗,最愛看的是候麥,而對路易馬勒,總有一種別樣的情感,仿佛他是新浪潮的一員,同時又游離之外。我想這與他去美國發展那段歷史不無關系,一個能拍出《通往絞刑架的電梯》這種觀賞性極強的電影的導演,往往會讓人無意間忽略了他電影里的深度。我就是這樣簡單的把他歸類到黑色影片導演的行列中的。
然后,我看到了《再見,孩子們》的海報。黑色的背景下,倆個孩子依偎在一起的臉龐,眼神迷茫卻純真。他們中間像有一面鏡子,映射著彼此的青春。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于看到了這個片子。
以為一部單純的成長的片子,沒有想到是在那樣一個大背景里。二戰期間,德國占領下的法國,與德軍合作的法國,應該也是法國一段比較丟臉的歷史吧
Julien和哥哥Francois被送到了鄉下的寄宿學校,這個學期新轉來三個學生,有一個在Julien的班上,叫做Bonnet. Julien有點像小時候我們班上的班長,聰明,好學,人緣好。而新來的Bonnet,與Julien一樣好學,聰明,喜歡閱讀,比Julien更甚的是,可以彈的一手好鋼琴
偶然認識這部電影~
跟之前看過的《太陽帝國》相似~一樣是1987上映的影片`一樣是通過孩子來描述戰爭的影片`
喜歡一切與1987有關的東西`不喜歡很刻意地去找尋有關1987的東西`喜歡順其自然地發現他們````
喜歡毫無保留地把他們深深地收藏起來`````再毫無保留地拿出來與朋友們分享`
從“小熊寶寶香水”到《太陽帝國》再到《再見童年》這些發現都是很偶然的。。。都是很有意義的`````
【再見,孩子們】又見1987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