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主競賽單元十項獎項揭曉,在《珍妮熱線》中飾演Virginia的西格妮·韋弗女士榮獲最佳女配角。
《珍妮熱線》是講一個女性獨自前往墮胎之路進而參與女性權利斗爭的故事。導演通過喬伊這個中產階級女性的視角探入到社會底層,以此看到女性在墮胎困境中的無望與傷痛,再往深處看,它也在表現底層女性在面對墮胎機會時的望而卻步(由于高昂的價格),導演進而將討論視角移至階級以及種族層面。
一、“珍妮”之痛
當一個女人對自己的身體失去控制權
女性解放墮胎權的自救斗爭,是無論五十年前還是當下都有重要討論價值的女性議題,當女主是否墮胎是被一屋子的男人投票表決的時候,真是荒謬地讓人笑出聲。但是人物非常淺的臉譜化(不反抗的丈夫、反對而后支持的女兒、救世主般的無私的組織者、就差把black lives matter寫在臉上的配角),情節轉折生硬(我猜到了所有下一個情節)。屬于是命題作文里的差生了,但是不乏為一種關注。#72屆柏林電影節

△看本片讓我想起了前幾年Rihanna把給反墮胎法案投贊同票的白男立法者大頭照貼在社交平臺并配文“Shame on you! ”的情景。
△網上的罵戰中隨處可見“媚男”這個詞,很多時候看到這個詞我是反感的,因為我覺得它被濫用了,成了許多不明就里的人發泄戾氣的工具。我說一下自己理解的媚男,Joy做完手術后下一個來做手術的年輕女孩被Joy鄙夷,因為在Joy的眼里自己這樣安于妻子母親職責的女性比這樣一個知三當三的放蕩女孩更有資格做墮胎手術,這就是真正的媚男。因為自己的社會位置更符合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我想片名來自于 Jane Roe,著名的“羅伊訴韋德案”。電影雖然在1973年皆大歡喜的結局,然而現實中幾代精英的鏖戰正是從那年開始。
墮胎權這個事兒就像一個bug,二百多年來美國憲法這個只字未動的原始程序一直精準有效的運行,雖然被打了許多修正案補丁,但一碰到此亂碼還是不免讓最高法院這個cpu高燒宕機。
這只能怪杰斐遜麥德遜漢密爾頓這幫直男程序員老爺們,在寫源代碼的時候腦子里缺乏女性思維,沒有說清生育問題到底是女性個人的事兒還是全社會的事兒

《珍妮熱線》女性喊出身體上的疼痛,有何不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