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這算是一部試驗影片,適合小范圍特定人群的觀看和品味。夢的體驗是探索之旅,是意識和現實的混合,而這種混合會對現實生活造成混亂,如同在河邊行走,有濕鞋的可能。在節奏如飛的今天,我寧愿選擇遠行,去釋放自己,而不是壓抑自己。

fuck you! fuck you!
很是絕望 幻覺 暗示 引導 彌亂 特拉沃歇斯底里 ·是不是全都在欺騙 ·!
明顯的心理分析片 懸疑 然后最后幾分鐘讓你恍然大悟·
自己應該是兩年前看的這部片子 模糊的印象 只記得網上查到主角貝爾為了拍攝此片減掉了30公斤而且只用了兩三個星期 甚是佩服
這次自己時續時斷的用了兩天才看完·
色調依舊冷冷的灰蒙 烏云 漂白劑 偶爾會出現紅色的小蠟燭羸弱的紅色··卻暖的厲害·給人喘息的視覺時間
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暗示和幻覺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周遭 小孔成像原理不斷放大 不斷放大 從誤會到懷疑到針對性 小的矛盾放大 再放大·不是么·
第一次看此影片是有些吃力的 反復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穿插 實在不忍心看到主角的排骨身體 呵呵 貝爾此次是奉獻大了
依舊也是提示 里面的1:30

由于之前看了《布魯克斯先生》因此對于導演想玩的小九九基本都在掌握之中。
利用精神分裂幻化出一個獨立角色與主人公進行對話和劇情推進。
電影如同廣告創意一樣,抄襲模仿撞車時常發生。
查了一下時間,機械師是04年出品,布魯克斯先生是07年出品,基本可以判斷后者抄襲前者。
不過這部機械師更嚴謹一點,里面融入了很多心理學的常識,主人公的每次幻覺都是一種病態心理反映,而且是能夠從現實世界中找到映射。
布魯克斯先生那個電影就純粹的是劇情依附品而已了。
整部電影最讓我震驚的還是主角克里斯蒂安貝爾,利用了三個星期減肥減去了約60斤(如果大家想象不直接,可以想象去超市買肉買60斤是什么概念),電影有個鏡頭他在彎腰洗臉,背部的脊椎骨如同龍骨一樣突出,一節一節的突起在干癟的背部,這種效果不是特技,是真實的生理效果呈獻。這真的是讓人太吃驚了,因為我也減過肥,在最肥胖的頂峰每天晚上只吃一根黃瓜和一碗粥減下去了20斤,但是耗時兩個月,三周60斤,足以讓所有按照常規程序減肥的人慕拜,足以讓所有那些嬌生慣養的大牌演員慕拜了!~

故事的套路應該說還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導演影片整體把握還是不錯的,娓娓道來,氛圍統一。我比較喜歡這部電影的氣氛,陰暗,但不極端。

首先精神分裂片總是在前80分鐘云里霧里的忽悠人 使觀眾落入圈套
觀眾既是觀眾本身亦是演員 精神分裂卻是把良知和欲望混淆得甘醇又濃烈
一旦屏幕前的我們進入了導演事先安排好的思維模式 就如入網之魚
其次演員是亮點 有演技的演員不一定能勝任 擁有無雙眼神的演員不一定能勝任
同一人物不同人格的演繹 一定是那種生來魅力或者抑郁氣質
那種不知名的情愫會在你無覺時侵蝕你思想
最后的10分鐘或更少時間內所設計的豁然開朗 是原來如此般的大徹大悟
之前戲中暗示性的輔筆 一步一步抽絲剝繭 即使觀眾事先發現了蛛絲馬跡 但最后結局總略帶驚奇
(最近好像看了太多太多類似的片,一談起精神分類我就想起Edward Norton,但其實對于《機械師》來說,男主角絕對可以打滿分)

機械師:為什么要拿來比較呢?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5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