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fndlf"></cite>
<span id="fndlf"><i id="fndlf"><del id="fndlf"></del></i></span>
<span id="fndlf"><video id="fndlf"></video></span><strike id="fndlf"></strike>
<span id="fndlf"><dl id="fndlf"></dl></span>
<ruby id="fndlf"></ruby>
<strike id="fndlf"></strike>
<strike id="fndlf"><i id="fndlf"></i></strike><strike id="fndlf"></strike>
<strike id="fndlf"><dl id="fndlf"><del id="fndlf"></del></dl></strike>
<strike id="fndlf"><dl id="fndlf"><del id="fndlf"></del></dl></strike>
<span id="fndlf"></span>
<strike id="fndlf"></strike>
<strike id="fndlf"><dl id="fndlf"><del id="fndlf"></del></dl></strike> <span id="fndlf"><dl id="fndlf"></dl></span>
<ruby id="fndlf"></ruby>
<ruby id="fndlf"></ruby>
<strike id="fndlf"></strike> <strike id="fndlf"><i id="fndlf"></i></strike>
<span id="fndlf"><dl id="fndlf"></dl></span>
<strike id="fndlf"></strike>
陰陽相成 紀錄片
導演:
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演員:
基努·里維斯,大衛·芬奇,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爾,克里斯托弗·諾蘭,拉娜·沃卓斯基,拉斯·馮·提爾

更新:2025-06-27 06:19

首映:2012-02(柏林電影節) / 2012-08-19(美國)

年代:2012

時長:99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3

觀看數:72411

陰陽相成:倫敦preview上的幾個梗 (亂入)

此紀錄片從多個角度講述了膠片(film)時代到數字(digital)時代的轉變,對電影制作工業流程中各方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電影本身的影響,進行了內容豐富的展示。
導演:對于導演而言,用膠片拍攝意味著無論今天拍成什么樣,樣片(dailies)都必須第二天才能看到。因此數字拍攝提供了一個隨時都能看到“最終畫面”的新的導演方式。膠片一卷只能拍不足十分鐘的內容(by大衛林奇)因此對于思路的連續非常不利。膠片黨,克里斯托弗諾蘭則對此爭辯說,演和拍一段時間比如45分鐘后

陰陽相成這個名字譯得恰到好處。
基努·里維斯訪問了業內一眾頂尖的導演,從以喬治·盧卡斯和詹姆斯·卡梅隆為首的技術帝到以克里斯托弗·諾蘭為首的膠片忠實堅守者,亦有像羅德里格茲和索德伯格領銜的新生代導演,當然也有像馬丁·西克塞斯和大衛·林奇這樣的趕上時代腳步的影壇常青樹。對于膠片和數字一直是老生常談的爭論,從膠片電影到數字電影的變化改編了電影人的工作方式么,也改變了觀眾們觀影的方式。電影從像教堂一樣神圣變得隨手可及,老少咸宜。但就像片中以一位資深著名的剪輯師說的,詹姆斯·卡梅隆在20年前就說過“Film is dead.”但直到今天它依然存在。就算對3D技術再嗤之以鼻的導演也不得不承認數字技術為拍攝電影帶來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巨變和改革。
好似沃卓斯基兄妹說,歷史的齒輪永遠在前進,人類的技術永遠在提高,數字電影的技術只會往更高的水平發展,但將電影定義為唯一一門24格藝術的膠片,也不會輕易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肩并肩》是部關于電影歷史和發展進程的紀錄片,對電影拍攝技術更迭有興趣的觀眾這算是福利。影片圍繞傳統膠片拍攝技術的沒落和數字攝影技術的興起展開,各方持不同意見的導演、制片人等闡述自己的觀點,并介紹“膠片”和“數字”在技術上各自的優勢,正如歷史上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的“斗爭”一樣;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被代替的往往只是一種行為方式而并非本身的獨特品質和魅力,膠片拍攝亦是如此,好的東西是可以共存并產生1+1>2的效果的,代替的目的在于創造而并非毀滅。

4.5 (呃,字數超了只能發長評?)
1. 假設人類文明是先發明出電腦,然后再發明出電影,那是不是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覺得 digital 才是正確的儲存介質呢?
2. 很有意思的是,digital 先被嘲笑對現實世界還原的不精準,然后分辨率,色彩還原etc上來了,還可以嘲笑它沒有膠片那種物理性隨機的質感(因為它過于精確,全是0和1),那么問題來了,怎么界定對真實世界的還原呢?
3. 再假設,膠片和數字對真實世界的還原度一樣(只是側重點不同),那么電影呈現的“真實”是什么?

看完這部紀錄片最讓我震驚的是
1. 每一個導演的外在氣質都完全符合他們的電影風格
2. Sin City竟然是數碼拍的
3. 拉斯·馮·提爾竟然是最早使用數碼拍攝的,說好的道格瑪宣言呢?說好的35mm膠片拍攝呢,什么鬼?這種行為讓我感覺他簡直就是個teen
4. 大衛林奇和Keanu的對話里都會帶上他的名字,雖然他們從來沒有合作過,但是這樣讓人感覺很親切,于是想到諸如《象人》里的那些人文關懷
5. 詹姆斯卡梅隆這么大年紀了脾氣還辣么爆。。。
也深深記住了幾句話
1. “無論數碼還是膠片(或者各種表現形式拍攝方法),一切都是為講故事服務”
2. 科技的變革帶來機遇也忽視了傳承,"where are we?""We are fucked"
3. 廉價的成本讓人人有了拍電影的可能,但是能有所成就的還是只有少數,就像人人都有紙筆,但是能成為文壇巨匠或者偉大畫家的也是屈指可數
4. 每個人都能拍電影的可能性將會導致全體審美水平的下降
$#

數字與膠片的一次辯論,每一方都有最偏激的代表人物,走在數字技術前段的盧卡斯與卡梅隆;膠片最堅實的擁護者諾蘭。作為被革新的那一方,膠片有很多不如數字的地方:花費高,拍攝復雜,剪輯困難,存放不易等等。但拍攝出來的畫質與膠片的那種非常具有顆粒感的畫面,是至今的數字技術都不能比的。發展到現在,數字已經處于強勢的地位,但不是每個人都是拍那種商業特效片的,始終有一些人不需要數字的優點而忠于膠片,但恐怕未來在資本的推動下他們只能和膠片說再見,實在不想看到這一天。

陰陽相成:倫敦preview上的幾個梗 (亂入)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1093.html

線路F1

好看的推薦

更多
1959英國動畫片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