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很喜歡《星際穿越》這部電影,觀看這部紀錄片過程中就慢慢手敲出了這份導圖
對這部電影科學理論支撐部分感興趣的可 觀影完后看導圖做梳理 或 觀影前為節省時間 大致了解該紀錄片內容
對《星際穿越》拍攝詳細過程有興趣的 可觀看另一部122分鐘的紀錄片<走進《星際穿越》>
[走進《星際穿越》]

衛星上的時鐘比地面時鐘每天要快38微秒。
一個有4億倍太陽質量的超級黑洞就在銀河系的中心。
每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都有一個巨型黑洞。
如果一個人掉進黑洞,就會被黑洞拉成一根面條,然后被摧毀。
《星際穿越》盡可能地與科學保持一致。
南極是可以進行測量的、離太空最近的區域。
6500萬年前,一個直徑6英里的小行星滅絕了一半的地球生物,包括我們熟悉的恐龍。
地球可能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直到今天,已有600多人到過太空。
可能還需要數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殖民火星,或建立圍繞地球的永久太空站。
科學與科幻結合,將埋下未來創造力的種子。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紀錄片是discovery拍攝的。
電影分級TV PG
the foundation of this film are ruled in real science.
Kip thorne(1940~)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開普勒空間望遠鏡
羅森布拉特最早提出構想,1984年博魯茨基重新研究這個思想,并決定實現它。1992年第一次提出項目,四次被拒,2009年發射。
功能:捕捉地外行星的凌日現象。
技術:CCD(感光耦合元件)
2宜居帶circumstellar habitable zone:行星系中適合生命存在的區域。太陽系中這個范圍是距離恒星0.99~1.70天文單位(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就是1個天文單位)。
3開普勒16b 首顆圍繞雙星系統存在的行星。(二體?)
PH1,存在于一個四恒星系統,它是從開普勒觀察的數據中找到的,發現者是民間科研愛好者。
開普勒9有兩個行星,9a和9b。
4開普勒10b,最像地球,半徑是地球的1.4倍,質量是地球的4.6倍。但是因為離它的恒星太近,他的表面都是液態的海洋——熔巖。
首顆太陽系外巖石行星
5開普勒186f,圍繞紅矮星旋轉,距離地球492ly。
紀錄片提出問題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一項影視界的里程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