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較之于導演,我對演員關注很少。表演很大程度上是導演指導、演員個人才能和劇情設計三者共同完成的,像達內兄弟和法哈蒂作品中的演員們屢屢獲得表演獎,除了手持鏡頭的手法可以使演員的臉不斷呈示在銀幕上從而讓觀眾感觸到角色內心,劇本中早已設定好的沖突和情境也在無形中幫助角色的形象鮮明起來。
后者就與演員的表演無關了,是觀眾通過對情節的解讀加諸到演員身上的。因此,很可能并不需要多少“演技”也能獲得最佳男女演員獎。這是表演的悖論:角色形象不是表演獲得的,而是劇本情境設計好的

《他人之子》在達內兄弟的所有電影里有著更為隱秘與模糊的表達內涵,單看影片表面似乎只是一個父親復仇未了的故事。故事既不新鮮,題材也很普通,復仇與寬恕的故事在文藝作品里也屢見不鮮,而達內兄弟為何還要再去嘗試,落入大眾的俗套中去呢?答案只能是:這部看似題材普通的影片——它的主題講的并不是復仇的故事,而是另有玄機,這在達內兄弟的藝術掌控中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他們的其它作品里也有反映,那就是他們始終在探討的底層民眾與社會體系之間的對話與協調,兩者之間的抗衡與摩擦

好冷,夜里的氣溫降了足有十度。
節奏拖沓氛圍沉悶到無以復加,糟糕的畫質鋪滿了各種噪點,鏡頭晃動暈眩細節瑣碎,聲音無趣嘈雜故事戛然而止,真是愛死了達內兄弟的電影風格。
選題還是一如既往地好,激進紀錄片創作者出身的兩兄弟對于底層故事和手持攝影有種近乎迷戀的追求,講述底層女性生存狀態的《羅塞塔》,游走犯罪邊緣的棄兒《單車少年》,非法勞工《一諾千金》,他的鏡頭總是觀察凝視著這些故事,既不伸手,也不回避,一直保持著相對的中立,真好啊。

鏡頭是如此的自我,以至于起初令人找不到故事的方向,只有不停的晃動,像是日本的AV,鏡頭直貼到臉上,隨著呼吸而呼吸,主觀的像是不曾存在,只有奧利弗那旋而急躁,又旋而停滯的感情,像走廊一樣逼仄,又像房間一樣空蕩。而這時瑪格麗說,我懷孕了,自然還有些不經意的談話,兩個人如此之近,又那么遙遠,終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只看到奧利弗急跑下去的質問,一臉的迷惑,讓人迷惑的還有弗朗西斯。
終于知道發生了什么,卻詫異于奧利弗的平靜,詫異于奧利弗同樣平靜的躺在弗朗西斯的床上,時光的剝離,似乎沒有了仇恨,那種波濤洶涌的慣性讓所有微妙的情感化作緩慢的情緒表現的略感遲鈍。平靜成為劇情的更大張力,等待著它必然爆發的時刻。那種爆發,在奧利弗車里對弗朗西斯的質問間,卻又被弗朗西斯的疲憊所壓抑,回答是還是不是,突然竟顯得有些殘忍。
奧利弗問,“你后悔了嗎?”
“顯而易見。”
“為什么顯而易見?”
“我被關了五年牢,這值得后悔。”
讓人不能抑制的遺憾。終于,奧利弗說,“你殺死的是我的兒子。”
影片的最后

他人之子:恰到好處以及男性的不響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8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