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9 11:03
首映:2002-05-18(戛納電影節)
年代:2002
時長:10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9.1
觀看數:29758
來源網:三年影院
【百花深處】蒼狗白衣,人是物非
聲音——舊時代的悲歌
在影片中導演以聲音的巧妙設置,奏響了傳統文化在現代消逝的悲歌。花瓶因為打火機的傳遞而破碎,象征傳統文化的丟失,也象征著老一代與新事物相不協調,相不適應的狀態,也是年華老去,人是物非的蒼涼迷蒙之感,馮先生的號啕大哭,是對于傳統文化滅亡的痛惜,同時也在警示著觀眾傳統文化的遠去。馮先生多次叮囑工人“慢著”,這個“慢”,是過去舊生活節奏的習慣,也是對現在社會快節奏的抵抗。在影片最后清脆的鈴鐺聲響起,是在叩問沉浸在現代文化的人,更是對胡同文化的美好懷念
電影《百花深處》講述了一位“瘋子”馮先生找搬家公司,搬他兩進兩出的大院子,但眼前卻只有一片荒地和老槐樹的故事,描繪了在時代變遷、快速發展的老北京城下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傳統文化淹沒于歷史長河之中的蒼涼無奈。
從片名尋場景。
導演陳凱歌用他一貫的憂患意識,一脈相承的文化憂思展現它對于人和社會的永恒關注。老槐樹和漫天的荒涼土地被鋼筋水泥叢林包圍起來,展現的是當今社會傳統文化和信息化的科技創新相互形成矛盾的一面。《百花深處》不僅僅是電影的名字,還是影片中故事發生的場景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 書寫自己的歷史,百花深處走,鈴響卻無形。
《百花深處》是《十分鐘年華老去-小提琴篇》的其中一部分,該部分由我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創作。該片以“搬家”為題材,著重表現了老北京馮先生對百花深處胡同的深切眷念。導演在表現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突出S傳統文化的衰洛與消費主義的盛行、金錢蘭上的社會風氣,折射出新時代之下中國傳統文化遭遇的困境。影片在視聽語言、敘事技巧、主題表達等方面都可謂|分精妙。。
十分鐘,從有到無。
2003年,城鄉結合處面臨拆遷的老百姓,開篇簡單的幾下鏡頭描述便有了十幾年前皇城下飛速發展的腳步,宏觀來看,整部片并沒有給出一幅北京城發展全貌的圖景,但以“拆遷”,“搬家”為大背景,清楚的交代出百姓跟隨時代風潮和社會發展,涌入“快速路”的趕超心理(但以一個瘋子作為主要人物來描述也許是對這種“趕超心理”產生的病態感一樣的理解和社會發展對于人們情懷上的矛盾吧。)
10分鐘的片子也許誰也做不到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英格瑪·伯格曼曾說過:“我的電影從來無意寫實,它們是鏡子,是現實的片斷,幾乎跟夢一樣。”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在微電影《百花深處》中向觀眾展示了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二元對立的敘事空間,展示的是現代文明現實的片段,隱喻的是逝去的傳統文化的夢境。導演在表現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用傳統文化的衰落與消費主義的盛行,表現出新舊更替之下的時代的變遷。
在古老與創新的變革發展下,搬家公司的工人承載著現代都市文明的精神內涵,馮先生則是傳統文化的象征體
情懷,讓一個人成了瘋子。我老家拆了將近十一個月了,那張門牌也是擺在床邊大半年矣。老家,舊城,是一個人童年與青春難以磨滅的一部分。或許是那份對老家的情懷,讓他成了瘋子,有了去久違卻已然是廣袤黃土地的“老家”搬家的故事。陳凱歌導演的這個歷經滄桑的短片,表達了對舊城改造的別樣思考。
這短片善用仰拍與俯拍的不同拍攝角度對比來展現人物的地位。在開場時瘋子求搬運車司機載他一程的外反打鏡頭,以及到達瘋子的故地一開始都是對瘋子采用俯拍,對搬運工采用仰拍,后來改為對搬運工采用俯拍
【百花深處】蒼狗白衣,人是物非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