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了七部嚴肅沉重、寫實主義的劇情片之后,一向壓抑、陰郁的杜蒙似乎終于發現了最適合他的電影語境——將人性的怪誕一面與社會的復雜用荒誕的手法交互呈現。看過他的上一部迷你劇集《小孩子》的觀眾應該深有體會,情節怪誕離奇,人物的表現和整個劇集的氛圍趨向呆滯和遲鈍。[瑪·魯特]全面繼承了《小孩子》的這些特點。如果說,[小孩子]只是杜蒙標志著個人風格確立的試水之作,還有收著的地方,彌漫在荒誕喜劇背后的“悲哀”感還能被常人體悟,[瑪·魯特]則大膽到飛了起來。
在這部新片里,杜蒙無所不諷刺,無所不夸張,鏡頭里呈現的全是對比極端的畫面: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身型差距明顯的警探二人;荒涼空曠的加來海岸風光與視角偏狹的遠景鏡頭,構成了幽閉曠野的窒息感;安靜、粗野、窮兇極惡的鄉下食人族與喋喋不休、手舞足蹈、畸形智障的蠢蛋貴族;貴族服裝的紛繁復雜,與鄉下人的衣衫襤褸。就連畫面的顏色也被杜蒙精心調過:一片黯淡的天光、顏色慘白的海岸線就像嚇人的背景板,瑪·魯特抱人過河的水域、布魯福一家住的地方

說實話沒看懂,看到了平民的冷血,荒蠻,平靜生吃人肉,簡直駭人到極點 之后隨著失蹤的人的增多,就只剩精神緊繃 ,想著誰又成為被害者……而隨著瑪魯特和比莉的好感,開始想比莉能拯救或喚起瑪魯特的人性嗎。劇情總是出人意料,瑪魯特開始打比莉,終歸是沒死,就想或許還有救,終于瑪魯特放了他們。危險的愛情,也似乎在階級門第,謀殺釋放后,磨人結束。唏噓之余思考比莉終歸是喚起了瑪魯特的不忍之心嗎?還是瑪魯特本是如此,他不能控制自己想吃人肉,又厭惡自己的矛盾的總想自己掙脫的獸性…
而平民與貴族

昨天《瑪·魯特》公映后有個法國朋友去看了,我問他如何,他說外國人可能看不懂。后來查評論的時候,發現法國媒體基本跪舔,外國媒體比較模棱兩可。看完以后我也覺得這片太土生土長了,很難在國際上找到共鳴。
其中一個難點就是片中亂七八糟的名字。杜蒙毫不掩飾人名地名的指向性,幾乎像是個中世紀寓言故事。知道這些背景這些梗,加深對影片的理解肯定是有幫助的。這里面有些比較簡單,有些略復雜,且聽我慢慢道來。
1. 北佬梗:Ma Loute是什么意思?
片名來自于貧窮的Brufort家長子瑪·魯特這個人物

《瑪·魯特》:用超現實具化現實的荒誕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