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7 09:39
首映:2016-01-22(圣丹斯電影節) / 2016-06-24(美國)
年代:2016
時長:90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6.2
觀看數:4652
熱播指數:550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托德?索倫茲和新作《臘腸狗》——好一條“喪家之犬”!
在看到托德索·倫茲的《臘腸狗》(2016)之前,我是不知有“臘腸狗”一說的。影片的臘腸狗太大咖了,她走過白宮走過職棒大聯盟走過佛羅里達海灘走過大煙山走過亞利桑那化石森林走過大峽谷走過阿拉斯加冰天雪地走過春夏秋冬走過影片中這一個個從小到老的心靈。
影片堪有其味的也正是這一點,四段有關的故事,臘腸狗陪伴了他們人生的每一個過程,生老病死,苦業無明,喜怒哀樂。同一個臘腸狗,變換不同的主人,當然也就有不同的歸屬。標簽可以任意貼,但不變的是臘腸狗帶給他們的慰藉及忠誠。
這并不是一部喜劇或溫情的電影,反而是對暴力或冷暴力的赤裸裸探討。
小男孩雷米及其家人,布蘭登與道恩以及他們路上遇見的墨西哥人,布蘭登的弟弟湯米一家,石墨磁教授,佐伊及其奶奶,都是暴力與冷暴力的受害者或施暴者。
雷米出生在一個富人家庭,大病初愈,卻十分缺少心靈的關懷。對于雷米,他無疑是孤獨的,他同他父親一樣相信winner dog是有人格的,但又與其父不同他認為對winner dog不應該是管教,而是要從winner dog的關系中尋找一種慰藉。所以他給winner dog吹笛子,為了winner dog的權利放跑他,為了發泄他的孤獨,才有了他與winner dog的狂歡,那可能是他人身最快樂的時刻。但最終winnerdog離開了他,雷米重歸孤獨。雷米是冷暴力的受害者。
道恩把winner dog救下(道恩也孤身一人,所以有了她的金句:這里沒有什么可以留戀的),布蘭登是以前的校霸(施暴者,同樣也是毒品暴力家庭冷暴力的受害者),布蘭登、道恩與臘腸犬一同跋涉,在路上遇見了墨西哥人,兩位暴力的受害者同時起了憐憫之心。在他們與墨西哥人的談話中
好像沒多少人評論,下面個人觀影感受。
開篇皮卡送狗到寵物店應該是暗喻農場或工業的衰敗,也為下一段故事狗的來歷做了鋪墊。
第二段,小孩的父親就像個當兵的(希特勒)式的,要讓狗有“人格”,整日的將狗關在籠子里,母親帶狗去做絕育手術接著一路的哄騙,還把歐洲恐怖分子與強奸的梗給用上了,可能暗指母親也是滿嘴胡說八道。后來小孩給狗吃了堅果巧克力(狗不能吃巧克力),結果狗拉稀(德彪西的月光曲,真是飆稀了),說明家長并沒有教育小孩養狗的注意事項而只是一味的想將狗“訓”得遵從人的習慣。小孩去醫院抽血回來路上明顯臉色和精神都變差,再加上母親說明狗的下場,估計舊病復發只是時間問題。再有就是這住宅滿滿的后現代主義風格,可住在這房子里的兩夫妻卻都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第三段,好心護士將狗救活后碰見了老同學便一路追隨(在店內還聊了上學時男的欺負別的同學,為后面男的人生失敗做了對比性鋪墊),男同學開得是大眾的T型Van但又不是最經典的第一代,表明這個男同學并不是正宗的嬉皮
最早是在電影院看到這部電影的簡短預告片,對劇情沒有印象。但是由于本人喜歡臘腸犬,便也一直期待著這部電影。
看電影之前,我去imdb上看了看簡介,就一句話 “A dachshund passes from oddball owner to oddball owner, whose radically dysfunctional lives are all impacted by the pooch.” 電影被歸為喜劇。心里還想著可能是一只臘腸犬和不同的怪主人之間的荒誕笑話。
于是,今天一個人在家,給自己做了一頓豐盛的午餐,準備一邊享受著美食一邊看這部電影。電影剛開始不久,我就完全找不到一點喜劇的影子,反而,開始那一家古怪的人就讓我覺得不舒服。當時我還以為是鋪墊呢,可能是小狗狗先在一個超級無聊的家庭里很壓抑,不久換主人后就開始了幸福的生活。當我還在一邊為狗狗憧憬未來一邊吃著午飯,電影里就開始放著狗狗吃了一個堅果條后開始拉肚子,然后鏡頭就一直在播整個院子里的排泄物。就這樣,一天的好心情和花了兩個小時做的午飯就被毀了。
一旦確定這部電影絕對不是喜劇后,我就想著既然都看完第一個主人家了,索性把剩下的幾家都看完吧
下載了《臘腸狗》這部電影完全是因為個人喜好寵物類電影。原來看過《導盲犬小Q》《忠犬八公的故事》,印象很好。然而這次看了《臘腸狗》卻使我詫異。如果說從故事的邏輯性講,本片由四個故事組成,談不上情節的邏輯發展。如果講人性卻要用狗狗做道具,狗狗的責任太大,承擔不了。如果是為了給孩子真相教育,似乎太殘酷,本應讓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慢慢悟道的東西,用一段片子去揭露,能否正常消化有很大問題。據說李澤厚讀小學4年級時突然知道人都是要死的,他就想那活著有什么意義,終于成了一代哲學家。可絕大多數人成不了李澤厚,因而與其讓說出真相他們感到絕望,還不如讓他們在生活中慢慢去體悟。總之,這是部怪異的電影。
從留守少年、出走青年,到艱辛中年、孤苦老年,致郁的頹喪人生,還會好么?
從“人艱不拆”到“感覺身體被掏空”再到“葛優癱”“小確喪”,疲憊的世界中頹喪這種灰色情緒正在像霧霾般悄然擴散。近幾年的影視作品中,圓滿的happy ending已被視作老套,反而是致郁又治愈的情節大行其道,比如讓人掬一把辛酸淚的迷你劇《奧麗芙?基特里奇》和金句頻出截屏不止的動畫片《馬男波杰克》。托德?索倫茲在今年圣丹斯電影節上放映的新作《臘腸狗》(Wiener-Dog)也是這樣的一部作品,不過它走得更遠
托德?索倫茲和新作《臘腸狗》——好一條“喪家之犬”!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2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