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電影本身討論的是同性婚姻合法化后的家庭矛盾問題,那是否是建立在異性婚姻霸權的主流價值觀與倫理道德體系當中?(如果是)
我一直主觀提倡同性、或少數群體主動融入主流價值體系,盡量客觀避免性多數以獵奇或直接性目的來審視性少數群體。
但是仔細思考倘若社會只允許性少數活在灰色地帶邊緣,無法融入異性霸權體系規范內,那么形成特殊、封閉、甚至反主流體系也是必然的結果,那性少數者如何才能客觀意義上實現“相對”平權?(這只是我的個人問題)
這部電影對代孕與恐同確實提供了新的視角闡述

前言
之前歐美的gay影視很多是爭取同性婚姻合法,而本片則給我們展示了同性婚姻合法之后的同性家庭會是什么樣子。同性婚姻合法之后,就同性平權道路來說,還有孩子的出生證明不能寫兩個爸爸的名字的問題;就家庭生活來說,也同樣會有出軌的問題存在;就孩子的性取向來說,家長的性取向并不會影響孩子的取向。
兩個爸爸的演技很好,孩子們的顏值很高,劇情很有趣,總之值得一看。
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地方的截圖
下面解釋了孩子是怎么來的。現實生活中這樣自愿給別人生孩子的女性還是很少的吧
看完這部《愛的千絲萬縷》意外覺得很戳心。
當同性終于跨過可能比異性戀艱辛百倍的困難,終成眷屬,擁有了一個合法的家庭,擁有了可愛的孩子,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時,我們應該為此慶幸。然而既然是生活,就不可能只是童話,幸福快樂也不可能是它一成不變的結局。他們的愛情也會在時間的長河中趨于平淡,他們的激情也會在油鹽醬醋中慢慢磨滅,他們的話題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只有了孩子這個中心。一方的出軌成為這段看似穩定美滿的同性關系走過20年的結局,不免讓人唏噓。

用一部電影表現我們的電影和歐洲電影的距離的話,就是這部了。不是“硬件”,是“軟件”。當我們還沒有爭取到LGBT平權的時候,他們已經在討論后平權生活。
這是一段三個男人之間的故事。
這個故事起源于里昂要為他的家庭拍一部紀錄片。影片開頭是一段蒙太奇,通過里昂的鏡頭講述三口之家。保羅和西蒙尼年輕時就已相愛,并決定組建家庭,因為法律限制他們無法領養小孩,幸運的是他們認識了蒂莉,她愿意幫助他們,二人用混合精子制作了試管嬰兒,便有了里昂。里昂十一歲時,意大利同性婚姻合法,他們舉辦了婚禮
真的有必要拍這樣一部性別更換后毫不違和的片子嗎?
從Call me到誰先愛上他的,再到這部電影,如果再加上可能會有的同志版的入殮師,同志電影宇宙就會實現一個完美的異性情感關系閉環,但是真的有必要拍攝這種將異性情感關系等量代換到同志群體中的電影嗎?
現有的同志電影已經很不能令人滿意了,可能在性多數人群看來,同志最大的幸福,就是和他們一樣擁有一個完整的(同志)家庭。但是事實是,從電影創作上而言,將異性情感關系等量代換成同性情感關系是一件投機取巧的事情
讓人沉浸的同性片 《愛的千絲萬縷》:愛得自由才有自由的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