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5 13:11
首映:1983
年代:1983
時長:83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8
觀看數:42346
來源網:三年網
《鄉音》觀后感
從《鄉音》社會存在的內部矛盾
看主人公命運的悲劇性根源
范達明
影片《鄉音》顯現的那個獨特“角落”的社會存在固然是原始的和落后的,但畢竟不可能長遠地同整個中國大地絕對相分裂。新時期邁開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四化步伐,也開始通過這個獨特“角落”的內部矛盾而引起著或大或小或強或弱的共震!《鄉音》的編導正是如此地去盡力折射出這個“角落”的時代感的。在這里,新與舊的交替,通過這個“角落”兩代人的沖突,甚至也已表現得相當明顯。
如果說杏枝的爺爺與明漢的師傅所代表的是這個“角落”的過去的社會存在與生產方式的話,那么,杏枝與明漢這兩個年輕人,無疑是代表著這個“角落”的現實社會存在的發展方向,即新興的未來的社會存在與生產方式了。兩代人的沖突在杏枝與其爺爺的關系中具有特別尖銳的、不可調和的趨勢 [此可以杏枝一腳把爺爺編好的斗笠“踢得亂滾”(c8—9)為極致];而在明漢與其師傅的關系中,則有前者改造與勝過后者,后者努力學習與趕上前者
應當怎樣評價《鄉音》
——《〈鄉音〉:從經濟學到倫理學》之一
/范達明/
關于《鄉音》,它的公映能在影圈內外,在影評家與群眾中掀起如此眾說紛紜的議論,本身就說明了這部影片內容意蘊的生動豐富性與它的非同一般的認識價值與審美價值。應當說,它是近年來繼《小街》之后又一部在電影評價上迥然不同而又有影響廣泛的社會效果的影片。這是難能可貴的振奮人心的消息。對這一部已獲得中國電影金雞大獎和文化部1983年優秀影片二等獎的具體影片的探討,決不會減少只會增加我們更多的益處,也必將推動我們的電影創作與電影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化,并相應把全體人民的電影文化水平提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具體說到《鄉音》的種種評論,就目前散見于各報刊與電影刊物的,平心而論,大抵是把影片所表現的中國偏僻山區至今習以為常而現存的真實家庭關系,冠以一頂頂“封建觀念”、“夫權思想”、“人身依附”、“男尊女卑”、“女兒經”等等的帽子,而示以純倫理道德的即純思想觀念上的或精神領域方面的義憤與譴責
《鄉音》觀后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5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