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23:14
首映:2016-05-25(英國)
年代:2015
時長:46分鐘
集數:4集
連載:更新至0集
評分:9.3
觀看數:7998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我死前的最后一個夏天】如果張國榮生前看到這個直播死亡的紀錄片,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
整個紀錄片4集一氣呵成看下來,看后的感覺和預期差不多,有很強的那種西方人面對死亡的態度,最初其實是抱著“看完一定會更有力地說服家人不要再亂吃東西“的心態看的。然而看完之后能感受到的其實并不僅僅于此。 深深感到,活著并不是自己的事兒,健康地活著是一種責任,除非你是個生無可戀的流浪漢(就算是流浪漢也許你還會有一只需要你照顧的流浪狗)。死亡本身不可怕,得了癌癥的人也不是最可憐的,那些愛人們或許無法體會病痛,但或許他們承受的心理上的痛并不會比病人容易治愈。看著那個人就要離開自己,已經看到了盡頭還要竭盡全力拼命陪他們走完這一程,然后獨自扛起那些他們本應一起完成的責任。他們會因為救不了身邊的愛人而痛苦,他們會因為失去過而不敢再開始一段戀情,強迫自己be strong,可是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今天在實驗室看了《生命里》紀錄片,之前也看過《我死前的最后一個夏天》《人間世》類似的關于死亡的題材。
首先先說電影,我最大的感想是,當我們提到生命,我們可能會想到的是,嬰兒的啼哭,萬物的復蘇,我們小時候在陽光下奔跑的畫面,至少在我以前的腦海里,生命一度是這樣子的光鮮亮麗,勃勃生機。但是,看電影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生命不是只有綻放的時刻,不是只有萬馬奔騰的時刻,不是這樣子的。這些只是生命一個最光彩奪目的畫面,那些身患重病,在病房等死的老人,他們也是生命
我們都無法真正體會面對死亡的感受
假如你被告知還有一年的生命可以繼續
假如你必須在這一年里盡可能的審視自己的過去
假如你要自己來安排身后事
假如你親眼見到身邊的人對你真實的態度
假如你開始學會珍惜和懂得
假如你在這段時間有所陪伴或者孤身一人
假如只是假如
不帶任何情緒
即便我們看完這四集的紀錄片
我們也無法真正體會面對死亡的感受
但至少
你知道別人經歷了什么
他們如何面對
生活總是如此
我們互不相干
卻可相互借鑒
活著便是意義
一部看之前就知道結尾的紀錄片
有點像美化過的《預約死亡》
人們不被允許輕松地死去
大概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內心希望的死亡和身體機能的死亡不同時到來
或許孤獨一生的人獲得的最好的補償就是臨死之際無牽無掛可以平靜地、最大化地完成自己所有想做的事
哪怕已經告別伴侶、告別孩子、告別朋友,哪怕已經坐在一起交流過那么多次自己的死亡,可是仍然沒有感覺到對死亡真正做好了準備
壽則多辱
【我死前的最后一個夏天】如果張國榮生前看到這個直播死亡的紀錄片,會不會一切都不一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