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3 04:44
首映:2016-07-24(中國大陸)
年代:2016
時長:45分鐘
集數:35集
連載:35全集大結局
評分:7.0
觀看數:13382
熱播指數:405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宜昌保衛戰》感人的戰爭片 讓三位主人公帶領我們穿越一個斷面的抗戰歷史
中國抗戰史上著名的一場戰役。
貶低正面戰場,抬高一個子虛烏有的參戰團伙,這樣做,不利于中華民族的正確認知,很容易讓人忘記戰場上真正為國捐軀的戰士們,很容易忘記抗戰中真正為國家民族付出血與淚的國軍上下。
一個國家要強大,是不能掩蓋歷史的,需要正確認識歷史,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正確的面對現實,面對困難,我們才能更好的激發出為國家民族奮斗的熱情,中國人才能更好的團結在一起,才能從過去封建專制環境走向文明,才能讓子子孫孫更好的發展。
從小到大看過的所有抗戰片中,《宜昌保衛戰》是立意最高的一部,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編劇的角度,首先它做到了戰爭片的最高宗旨:反對戰爭。過去,很多的抗戰片是要歌頌英雄、歌頌我黨的英明領導和歌頌正義的勝利。這些從宣傳的角度來看是沒錯,但它們只是戰爭的局部,戰爭的殘酷面并沒有真正揭開,看完片子的人,是應該擁護領導、歡慶勝利、覺得我軍是如何強大?還是應該警醒,不要再有戰爭,不要再有內斗?
如何通過戰爭片反對戰爭?那就是把戰爭的破壞和戰爭中的人性反應出來。
戰爭的破壞,不只是美麗大地的毀滅和日軍的暴行,還有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破壞,不管是喊著什么口號的人,當自己親密的感情遭到破壞,就不會那么相信那些光鮮的口號了。《宜昌保衛戰》里,沒有一個感情是圓滿的,四妹失去了父親和木爾,最后自己也犧牲,清嫂失去了尤老兵,寧京妮失去了父親,楊帆失去了妻子,胡宜生和江娃子失去了尤老兵和錢富貴,胡宜生還失去了江美云及尚在萌芽中的愛情。在日軍這邊也是如此,小柴隊長親眼看到妻子做了慰安婦
該劇集虛構國軍江防軍少校胡宜生、軍統少尉江美云、日軍少佐情報官古賀一郎等主要人物,從1938年宜昌大轉運到1943年石牌保衛戰,帶領我們穿越全面抗戰中曾經迷霧籠罩的正面戰場歷史。
胞妹說不好看,所以沒看完。我想,可能是因為主要人物是虛構的、故事情節的編排設計存在一定缺陷吧?又或者是因為基調有點悲哀,所以讓人感到沉悶?我是喜歡其中有不少關于世情人生的真話和妙語,同時可大致了解日軍為打到重慶、直搗國民政府龍庭所作持續不斷的努力之具體過程,這個斷面的抗戰歷史我們了解不多。
作為女一號人物,劇中江美云的戲份偏少,這無疑也是一大欠缺,但想到江美云乃是嫁接在本身已是虛構的男一號人物胡宜生身上的,也就不覺得太難受了。
最開始宜昌三峽的背景吸引來的,結果第一集五毛特效?各種女角色(感覺是為了引出感情線一個個加進去的……)差點兒棄了。后來多看兩眼發現演員陣容比想象的強大很多倍啊,陳小春呂良偉還有侯勇童蕾等等,連配角都是熟臉。
除了5毛特效,另外一個不太和諧的地方是,可能為了體現多種語言,把中文演員的原聲都掐了用的配音。旁白聽起來像是『舌尖上的中國』里的配音,略微出戲……
————————————————
但是,這部劇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一是敘事角度,雖然主角光環有點兒強了
劇看到一大半,最遺憾的還是劇本落了俗套。太多的年輕姑娘,太多不靠譜的愛情,仿佛抗戰故事沒有幾個女人就不人性化。結果是大大削弱了戰爭劇的力度。戰爭劇里可以有女人,但刻畫難度比男性角色要大很多,而且一旦不成功就會使整個劇的感染力大打折扣。例如,剛描述完日軍使用毒氣就來了那位寧護士,以無比天真爛漫的語氣告訴胡少校“小鬼子使用了毒氣,使我軍傷亡慘重,我是被調來......我回頭找你去啊!”。當代女大學生的戲安在了抗日前線女醫務兵身上。
回想起曾讀過的關于蘇聯衛國戰爭女兵的紀實文學作品,她們中幸存下來的,雖然才二十幾歲,但許多人的頭發全白了,比那些沒上戰場的姑娘看上去象老了幾十歲。可見戰爭對女性精神的摧殘到了多么可怕的程度。我們不能要求影視作品對戰爭的揭露都達到如此的深度,但起碼不應該流于膚淺。有的編導知難而退,拍純男性的戰爭劇,不失為明智的選擇,而且不乏成功的例子。如果選擇迎難而上,那就要作足功課,慎重思考一個整天面對血泊中的士兵和那些殘缺不全的軀體的姑娘是怎樣生活,怎樣笑,怎樣愛的。
無意間刷到的劇,作為半個宜昌人確實有種親切的感覺,想看看當年的歷史。劇里雖然有很多很生硬的劇情,比如硬生生的宣傳土家族,劇中不止一次把土家族各種風土人情文化很生硬的表現,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老醫生在就寧小姐的時候,把藥的配方全部說出來了。即使這樣,且豆瓣的分數不高,但是真的第一部劇看的我起雞皮疙瘩最多的,特別是張自忠將軍犧牲的那段,我哭的唏哩花啦,感動這么一個非常值得讓人尊重的偉人的竟然這種方式隕落了。其實劇中并沒有太多的描述將軍的偉大的事跡,很多表現將軍的內心深處
《宜昌保衛戰》感人的戰爭片 讓三位主人公帶領我們穿越一個斷面的抗戰歷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