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3 11:27
首映:1960-11-25
年代:1960
時長:UK: 80 分鐘
語言:法語
評分:7.8
觀看數:90995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射殺鋼琴師:“當我看著你,而你沒發覺。
雖然看到現在最喜歡的還是《四百擊》,可是《射殺鋼琴師》也是動人的。
我不曉得是不是因我是一個常常偏離主題的人,所以看得最動心的地方,是在農場里,鋼琴師和兩個古惑仔哥哥回憶過去。他作為一個天才音樂兒童被帶離農場,然而最終他又回來,作為一個殺人者,姑且不論是自衛還是別的啥。
好像一切都是注定的,無論你逃離多遠,都會把你帶回來。而且是彈簧式的,你掙得越用力,回來的就越徹底。
你所走的路,看似每一步都在遠離家鄉,可是其實,每一步都是在引領你返回家鄉,返回母親。真的呢。
看完《射殺鋼琴師》后我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這是怎么編出來的?怎么能這樣編呢?
背景資料告訴我們,特呂弗是在一部美國小說《在那里》(DOWN THERE)中得到靈感的,故事、背景與人物描寫都遵從驚悚片的類型模式,可是他并不尊重小說,到了電影這兒,原著中的犯罪問題和驚悚色彩已經不再重要的,這個類型的模式與成規被一種反諷的方式加以處理。影片開始的三分鐘與主線的關系就不大(影片中很多個三分鐘與主線的關系都不大):鋼琴師的哥哥跑啊跑啊,撞到電線桿暈倒了,被一個男人救了,那個男的就跟他談論自己的幸福家庭和巴黎的處女率問題,然后他轉彎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總之整個片子很雜,一直在跳躍,故事和主題都不完整——甚至可以說是隨心所欲的,想到哪兒就說到哪兒,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鏡頭常常忽然對準一個不相干的人,然后就跟著那個人跑了,把主角晾在一邊。
特呂弗在一次接受采訪的時候說:“《槍擊鋼琴師》背后的理念是要制作一個無主題的電影,只通過偵探故事的形式,來表達我對光榮、成功、墮落、失敗、女人以及愛的全部看法
酒后隨譯,準確性一般,僅作個人資料存檔用。
基本來自維基,少部分來自幼兔波。
本片的原著小說是美國作家大衛·古迪斯寫的《Down There》
特呂弗的妻子瑪德琳·摩根施特恩讀了這部小說,令特呂弗注意到此書。特呂弗本來想把這書拍成一部高預算大制作電影,結果沒能拉到投資。最后就成了一部在街上拍的低成本電影。
小說里的主人公相對堅強,自信,他自己選擇了孤獨的道路。而電影里的查理卻是無法逃避的被隔離,他總是害羞、沉默寡言、深居簡出。
電影表現了小說里的悲涼主題:一個妄圖逃避過往幻滅生活的男人,只能重復他唯一會做的------彈鋼琴,可是他依舊無法逃離自己的過去。
然后,特呂弗的電影將其自身解構為兩重意義:一重是致敬,一重是沉思。
致敬既是針對美國文學,也是對黑色電影。沉思則是針對藝術和商業的關系。
劇本在拍攝過程中頻繁改動,特呂弗說:“在《射殺鋼琴師》里,我想打破線性敘事,拍一部每一幕都能愉悅我自己的電影。我不按任何標準來拍此片。”
本片體現了特呂弗的個人風格:程式化、自我悖反的情節
1960年的黑白電影,片名讓我誤以為會有很多激烈的場面,奔跑或是槍擊之類。事實上奔跑和槍擊雖然有,我卻看得有些磕睡。回過頭去看別人的影評,才發現不止如此,還有些橋段我根本沒看明白,于是按下重播鍵再看了一遍。
當理查回憶,當他還是愛華特,前去演奏會經理處面試一段,電影里沒有真正面試的鏡頭。只有他從樓梯拾階而上,背景是小提琴拉出情緒漸濃,音量增強的音樂。當他猶豫著要不要轉動門把,轉而決定去按門鈴時,鏡頭給了一根手指接近門鈴的特寫。一陣鈴聲后,一位捧著小提琴盒的女士拉開了門,鏡頭一直跟著女子移動,當鋼琴聲響起后,女子停下腳步,鏡頭逐漸拉遠,女子改為單手拎著琴盒前行,到鏡頭前再直角從另一端離開畫面。高樓背景下仍是手拎琴盒的女子在走動,直到她的背影在出口處進入陰影。這一段真的很奇妙,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從與主角毫不相關角色的角度來表現情節,卻又不動聲色,沒有情緒的渲染。這樣的方式如果在港片中,會成為嘩眾取寵型的夸張表演,比如周星馳電影中經常用第三者的感覺來表現主角的出眾
射殺鋼琴師:“當我看著你,而你沒發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