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紀實手法反映波斯頓恐怖襲擊事件,給人以真實感。電影規避種族、移民等問題,而是著重表現受害者、警察包括罪犯在事件前后的生活軌跡,表現波斯頓民眾在災難面前的態度,尤其是通過細節為觀眾勾勒了一座安寧祥和的城市風情、美好的愛情和溫馨的親情。用反襯的手法令觀眾對美好的人們遭遇的不幸給予深深的哀嘆和惋惜:一對年輕夫婦雙雙截肢、麻省學院門外執勤的年輕警察、一警察為罹難孩子的遺體守夜等等,都引發觀眾的唏噓,從而感受恐怖襲擊的罪惡。
有意思的是,導演選的演員與原型非常相像,而且
在自己跑完半程馬拉松后看這部電影,這個時間結點是不是有點意義!
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也沒有過度渲染的英雄主義,感謝導演盡最大努力還原了爆炸事件的真相,還原每一個受害人不幸的經歷。真實的人生起伏比一部好萊塢大片更能打動觀者,而不是把目光僅僅停留在那場慘絕人寰的傷痛上。
只有在天災人禍時,才會覺得人類如此渺小,渺小到無能無力,但是又是如此堅強,堅強到可以重新面對不完整的自己,重新面對人生的路。
影片對動容的莫過于最后對于受害者的采訪,還有3年后波士頓馬拉松的比賽現場。三年后

這是一部不需要用手法和技巧去分析的一部電影。在周五的時候,埃及西奈半島清真寺發生了恐怖襲擊,造成了115人死亡,120人受傷。而美國,幾乎時時刻刻都發生著槍擊案。不知何時,我們對這種行為已經司空見慣,一個一個的傷亡對我們來說只是數字。在中國,我們甚至第一反應會想,這個事故人數是35人,沒超過36人,領導不會被免職。我很慚愧的說,當電影開始,我看到波士頓爆炸慘案的傷亡數字“僅僅”是3人死亡,幾百個人受傷,甚至會覺得這沒什么大不了,我們什么“大風大浪”沒見過?但當電影的深入

People came here for cheer, for their family and strangers.The finish line means happiness but they took it. But now we get it back.自小到大,學歷史背政治,也許是我個人理解力太差,一直感覺中國孩子好累,打小背負血海深仇。我們不斷的教育自己的子孫回看歷史,重溫回憶,不是為了要每個人做個國罵愛國者,更不是但凡有點不平都能上升到愛國主義角度,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落后,落后要挨打,要防微杜漸,不要在相同的地方摔倒好幾次,是要知道仇恨永遠無法用仇恨償還……

《馬拉松:愛國者日爆炸案》“This is our live”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