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7 02:30
首映:2017-04-23(英國) / 2017-04-25(美國)
年代:2017
時長:43分鐘
集數:10集
連載:10全集大結局
評分:8.7
觀看數:32821
熱播指數:810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天才 第一季”薩曼莎·科利作品,愛因斯坦的人生,真正成功的人生!
“
我這兩段婚姻
都很丟臉的失敗了
”
Genius
文/肖大人 圖/視頻截圖
在我們印象中的愛因斯坦,勇于挑戰權威,不囿于種族,但他作為丈夫,又有他作為凡人的一面。
隨著這部由國家地理制作的「Genius」出現,愛因斯坦面對感情,無疑是個失敗者。
——前方有大量劇透——
“我喜歡她如少女的純真”
天才之所謂之天才,在于性格上的偏執成狂,愛因斯坦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學術上質疑權威,不交作業,曠課,聽不進任何人的意見。
他感覺到來自世俗界的阻力,他倍感沮喪。這時候他遇到了老師的女兒,她癡迷于愛因斯坦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愛因斯坦第一次收獲了聆聽者,只是他們靈魂交流的方式有點奇特,找了一個荒野,滾起了床單。
愛因斯坦在學術上的追求無疑是堅定而明確的,這可是將牛頓拖下神壇的人,然而他對于感情卻是懵懂的。
他只知道,在不被世界接納的時候,他需要一個聆聽者,所以當他遇到老師女兒的時候,宛若天雷勾動了地火。
只是如同所有人的劣根性
現代的天文學告訴我們,銀河系中心十分擁擠,有一個重量是太陽的400萬倍的黑洞,以及它周圍圍繞著數以百萬計的恒星。
現在的物理學還告訴我們:
我們本身就是一堆原子而已。我們死了,然而我們并沒有湮滅,我們只是轉化成了另一種存在形式,構成我們身體的物質總量不變,不滅。
宇宙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了一個推論:
這么多星星保不齊真有外星生物!
我們所有的這些科學的認知都在為我們以后的實踐奠定基礎,而且認知的來源就是有一批專門探索科學的人,而愛因斯坦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米列娃·瑪麗克(Mileva Mari?,1875年12月19日———1948年8月4日),又名米列娃·愛因斯坦·瑪麗克(Mileva Einstein-Mari?),塞爾維亞女物理學家,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
米列娃1875年出生于塞爾維亞的蒂泰爾(當時隸屬于奧匈帝國),高中畢業后她考入瑞士蘇黎世大學,攻讀醫科,而后轉學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攻讀數學和物理。
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求學期間,米列娃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結識,兩人于1903年結婚,于1919年離婚
最近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英劇:《天才》。
電影的內容是講述愛因斯坦的故事,他如何從一文不名到聲名鵲起,再到成為舉世聞名的偉大科學家。當中所經歷的坎坷和曲折可想而知。
尤其是到他晚年之時,在德國高校里從事教育工作,正面臨的是一個彌漫著極端的仇恨主義和復仇主義的國家,身邊隨時隨地叫囂著“殺死猶太人”的口號。“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家”這個稱號也不并能為他換來免死金牌。電影一開場,就是他的一位猶太的高官朋友被殘忍刺殺。
然而最讓我唏噓的,是他關于他和他的第一位妻子米列娃的故事。
通宵將其看完,在不少處暫停、長嘆、踱步、躺在床上抱頭看著天花板靜靜思索,覺得可品之處實在太多。情思漫漫,不可盡述,這里只說幾處作為物理學專業學生在物理學史上新了解到的幾個方面:
1.統計物理奠基人之一。在愛因斯坦奇跡年的時候,分子論還是一個很新穎的東西,完全不在經院派的視線里(從愛大學階段的課程設置和玻爾茲曼受氣自殺事件就可以充分體現出來)。這也更體現出他對布朗運動的闡釋的非凡意義。學統計物理時,人人都會學到愛公當年對布朗運動的做法
國家地理頻道根據沃爾特艾薩克森《愛因斯坦傳》改編的《天才》第一季,講述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自青年至逝世的人生歷程。本劇伊始,青年與老年兩條主線交錯、學界與政界劇情穿插,輔以倫琴、居里夫婦等副線推動劇情發展,最終合歸于二戰前后、以老年愛因斯坦為中心的線程。值得慶幸的是,該劇并未使用春秋筆法,這點在愛因斯坦的人物形象與美國當時政治、學術環境的塑造中都有體現:
愛因斯坦作為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一位和平主義者是名副其實的,他一生致力于對宇宙秘密的揭示、為全人類福祉而吶喊
“天才 第一季”薩曼莎·科利作品,愛因斯坦的人生,真正成功的人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3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