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對影片做任何了解的情況下,我去看了這部紀錄電影,看了幾分鐘才勉強看懂,原來鏡頭面前的這群人都是來試鏡的,整個事件的起因是美國的選美小皇后瓊貝妮特被發現死在家中的地下室里,這個年僅6歲的孩子死前還遭受過毆打和性侵,這個事件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兇手至今沒有落網。
影片的創作手法很特別,大多數時間是參與試鏡的演員結合自身的經歷來談論對這件謀殺案的看法,其中也穿插了一些電影向的鏡頭來交代故事背景和劇情走向。導演基蒂·格林并沒有通過故事來講受害者拉姆西一家

剛打開紀錄片的時候有些驚訝,因為和以前看過的形式似乎不太一樣,甚至一度以為找錯了影片。慢慢看下來發現形式確實很新穎。通常意義上的紀錄片都是以真實生活為素材,其核心就是真實。但這部影片似乎介于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其通過不同演員的試鏡來描繪人物特點、通過情景再現來還原案件。但還原的是演員自己的揣測,因為每個人的人生、家庭都不相同,對事件的解讀也不相同。在觀看的過程中,我猜測會不會有案件的當事人或者嫌疑人的真實影像,但最終影片中也并沒有呈現。一直是通過不同人物的演出

看過許多類型的紀錄片,而《童心無歸處》通過多數當事人的競演敘述,對1996年圣誕節次日震驚全美的一場謀殺案的故事進行個人化的闡述,人們對該事件的反應,記錄下當地民眾的集體回憶中,讓我們感受到離案件最近人們的“歷史”。拍攝手法是新穎獨特的,而且也讓我有一種想看下去的欲望。結尾是耐人尋味的,人們沉浸在這場與眾不同的演出。拍攝中通過這一案件發生作為催化劑,揭示出鏡頭下人們對于這場案件的真實看法,根據當時自己看到的聽到的進行自己的猜測
特地沒有打開豆瓣看影評,以免思考方向容易帶偏,以下都是以我個人非常業余的觀點寫的我的感想。
每個來試鏡的人心理其實都有了他們所猜測的真相或是疑似真相。這一部分人群其實是代表了案件發生時不僅對案件有了關注并且有深刻思考猜疑的一部分人群。
整部劇情紀錄片給人的感覺十分新穎,游走于真實的紀實與演繹的劇情之間。好處是將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解釋得很清楚,并且作為觀眾能有一種沉浸式體驗,我既是旁觀者又是判斷者。
圖一
整個開頭和結尾都是拍攝的小女孩

在北影節上觀看《童心無歸處》,這是一部值得在電影院里看完片尾字幕的電影,在我看來,片尾字幕時間除了尊重制作者之外,更是電影情緒延續的最好驗證。當導演的敘事完成后,觀眾走不開是因為情緒還沒有得到安撫,無論是震撼、感動、疑惑,這也是紀錄片和文藝片總會形成集體性討論的基礎。
非語義性空間敘事的特征是交互性對話的消失,在蘇聯早期的電影體系當中,“詩電影流派”為了保證導演的風格化特征以及對電影本體的追斥,大量的空間表達變成了主要敘事策略,觀眾通過生活經驗的對比以及空間的捕捉,促成了與導演一同對話的心理趨勢,所以那個時候空間成為了最基礎的視聽語言。但當維爾托夫創立“電影眼睛派”的時候,提出鏡頭捕捉生活,用人眼的方式觀察生活,也就改變了敘事的交互性。導演和觀眾之間通過視聽語言的對話開始逐漸被角色的視角所帶入。這部《童心無歸處》是一部劃時代意義的紀錄片,當人們為事情的真相所焦躁的時候,20年后與20年前形成了兩個空間,解讀這部電影的鑰匙就在這兩個空間里。一個空間代表著情緒的宣泄,比如觀眾對兇手的猜疑

“童心無歸處”喂,你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hcrre.com/zhonghe/vod-61156.html